別名 | |
漢語拼音 | ji dan q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五加科植物姜狀三七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肉質,呈姜塊狀;根莖匍匐生長,節(jié)間短而增厚。莖單一,暗綠色,有時至先端變紫色,具條紋,光滑無毛。掌狀復葉,3-7枚輪生于莖頂;葉柄長8-15cm,小葉3-5枚,小葉片膜質,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中間葉片較大,長8-18cm,寬3.5-6cm,兩側小葉片較小,長6-11.5cm,寬3-4cm,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或微重鋸齒;兩面脈上疏生剛毛。傘形花序單生于莖頂;有花80-100朵,總花梗長約25cm,疏被短柔毛,基部無苞片,小苞片線狀或狹披針形,簇生于小花梗基部;花萼杯狀,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冠綠色,花瓣5,三角狀長卵形;雄蕊5,花絲長于花瓣;子房2室,花柱2,中部以下合生,果時向外彎曲。核果狀漿果,扁球狀腎形,成熟時紅色。種子2顆,三角狀半球形;ㄆ7-8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東南部,現(xiàn)有栽培。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挖姜塊狀根,除去泥土及細根,曬干或烘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溫 |
歸經 | |
功效 | 散瘀;止血;定痛 |
功效分類 | 散瘀藥;止血藥;定痛藥 |
主治 | 跌打損傷;內外傷出血;產后血暈;惡露不下;虛勞咳嗽;貧血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敷。 |
用藥禁忌 | 孕婦慎服。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anax zingibernsis C.Y.Wu et Feng |
科屬分類 | 五加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