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野藿香、廣藿香
|
漢語拼音 |
guan chun hua
|
英文名 |
Herb of Common Microtoena
|
藥材基原 |
為唇形科植物冠唇花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冠唇花,直立草本。莖高1-2m,四棱形,被貼生的短柔毛。葉對生;葉柄扁平,長3-8.5cm,被貼生的短柔毛;葉片卵圓形或闊卵圓形,長6-10cm,寬4.5-7.5cm,先端急尖,基部截狀闊楔形;下延至葉柄而成狹翅,兩面均被微短柔毛,邊緣具鋸齒狀圓齒。聚傘花序二歧,分枝蝎尾狀,在主莖及側(cè)枝上組成開展的頂生圓錐花序;花萼鐘形,小賬約2.5mm,外被微柔毛,齒5,三角狀披針形,后面一齒略長,果時花萼增大;花冠紅色,具紫色的盔,長約14mm,上唇長約7mm,盔狀,先端微缺,下唇較長,先端3裂,中裂片較長,舌狀,側(cè)裂較小,三角狀;雄蕊4,近等長,包于盔內(nèi);花柱絲狀,先端極不相等2淺裂;花盤厚環(huán)狀,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圓狀,長約1.2mm,腹部具棱,暗褐色;ㄆ10-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650-1000m的林下或林緣。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全劃,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fēng)散寒;溫中理氣
|
功效分類 |
溫里藥
|
主治 |
風(fēng)寒感冒;咳喘氣急;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瀉痢腹痛;周身麻木;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microtoenae insuav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Microtoena insuavis (Hance) Prain ex Dunn[Gomphostemma insuave Hance]
|
科屬分類 |
唇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