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zai gu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傘形科植物西藏棱子芹的根或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全株無毛。根細(xì)圓柱形,暗褐色,徑4-6mm。莖直立,單一或叢生,圓柱形,有條紋。莖生葉多數(shù),連葉柄長(zhǎng)10-20cm;葉片輪廓三角形,二至三回羽狀分裂,羽片7-9對(duì),一回羽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末回裂片寬楔形,長(zhǎng)寬各約5mm,羽片深裂呈線形小裂片;莖上部葉與基生葉同形,葉柄呈鞘狀。復(fù)傘形花序頂生或側(cè)生;總苞片5-7,線狀披針形,頂端尾狀分裂,邊緣淡褐色透明膜質(zhì);傘輻6-12;小總苞片7-9,與總苞片同形;小傘形花序花多數(shù),萼齒狹三角形;花瓣白色,近圓形;花藥暗紫色;花柱短,叉開。雙懸果卵圓形,長(zhǎng)3-4mm,果棱有狹翅,每棱槽內(nèi)有油管3,合生面油管6。花期8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500-4500m的地草坡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泥土,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辛;性溫
|
歸經(jīng) |
歸脾;胃;腎經(jīng)
|
功效 |
理氣健胃;活血利溫
|
功效分類 |
理氣健胃藥;活血利溫藥
|
主治 |
消化不良;腹痛;腎炎;腰痛;月經(jīng)汪調(diào);黃水病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Pleurospermum hookeri C.B.Clarde var.thomsonii C.B.Clarke[P.dochenense W. W. Smith,;P. tibetanicum Wolff.]
|
科屬分類 |
傘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