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海風絲、草蓮、鳳尾蕨、線雞尾草、小金花草、光棍藥、黑蕨、火湯蕨、金粉蕨、中華金粉蕨、烏蕨、土黃連、日本烏蕨、水金雞尾、金雞尾、地柏枝、蝦蝦猛、鳳尾蓮、孔雀尾、金花草、串魚草、解毒蕨、人頭發(fā)、烏韭、小葉野雞尾、鳳凰標、小雞尾草、小蕨萁、野雞尾、細葉金雞尾、野黃連、吊金草 |
漢語拼音 | xiao ye ji we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中國蕨科植物野雞尾金粉蕨的全草或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25-60cm。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棕色卵狀披針形鱗片,葉厚革質(zhì),近簇生;葉柄禾稈色,基部棕色,長10-35cm;葉片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0-30cm,寬6-15mm,三至四回羽狀分裂;羽片8-15對,有柄,互生,狹卵形,基部寬楔形,先端長漸尖;第1對羽片最大,長10-15cm,寬約5cm;二回羽片8-12對,近卵形;三回羽片3-4對,互生,橢圓形或倒卵形,羽狀分裂;四回羽片2-3對,互生,倒披針形或披針形;葉脈分叉,營養(yǎng)葉末回裂片有小脈1條,孢子葉裂片具羽狀并有邊脈。孢子囊群線形,長2-6mm;囊群蓋長圓形或短線形,膜質(zhì),全緣,白色。 |
資源分布 | 廣布于長江以南各地,北至河北、西至甘肅南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1800m的山坡路旁、林下溝邊或灌叢陰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全草,或割取葉片,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1.性狀鑒別 根莖細長,略彎曲,直徑2-4mm,黃棕色或棕黑色,兩側(cè)著生向上彎的葉柄殘基和細根。葉柄細長略呈方柱形,表面淺棕黃色,具縱溝。葉片卷縮,展開后呈卵狀披針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10-30cm,寬6-15cm,淺黃綠色;蜃睾稚了幕赜馉罘至,營養(yǎng)葉的小裂片有齒;孢子葉末回裂片短線形,下面邊緣生有孢子囊群,囊群蓋膜質(zhì),與中脈平行,向內(nèi)開口。質(zhì)脆,較易折斷。氣微,味苦。 2.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圓狀多角形細胞;窘M織薄壁細胞充滿淀粉粒。分體中柱呈弧形或三角形,常3個作圓狀環(huán)列,內(nèi)皮層明顯。中柱鞘為1-2列薄壁細胞。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和根莖含山柰酚-3,7-二鼠李糖甙(kaempferitrin)和蕨素(pterisin)M,蕨甙(pteroside)M,菊苣酸(chicoric acid),野雞尾二萜醇(onychiol)C。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 |
歸經(jīng) | 心;肝;肺;胃;小腸;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濕;止血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利濕藥;止血藥 |
主治 | 風熱感冒;咳嗽;咽痛;泄瀉;痢疾;小便淋痛;濕熱黃疸;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尿血;瘡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燙火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用量加倍。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虛寒證慎服!稄V西中藥志》:“虛寒證忌用!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本品葉形似野雞之尾羽,故有“野雞尾”等名。海風絲、人頭發(fā)亦以葉柄細長、葉片細碎命名。解毒蕨、火湯蕨等皆以功能名之。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本品始載于《植物名實圖考》山草類,稱“海風絲”,云:“生廣信,一名草蓮。叢生,橫根綠莖。細如小竹。初生葉如青蒿,漸長細如茴香葉!币陨纤黾捌涓綀D,其原植物與本種相符。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Onychii Japonic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Onychium japonicum(Thunb.)O.Kuntze[Trichomanes japonicum Thunb.] |
科屬分類 | 中國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