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ming yue qian li gua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閩粵千里光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閩粵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莖直立,常屈折,有開展分枝,無毛或被微毛。葉互生;基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卵圓狀披針形,長5-12cm,寬1-4cm,無柄,基部有抱莖的圓耳,先端漸尖,邊緣有淺齒,有現(xiàn)狀中脈,兩面無毛或被微柔毛;上部葉小,常近全緣。頭狀花序,在枝端排列成疏散傘房狀,有長2-5cm的長便及條形苞葉;總苞近鐘狀,長約7mm;總苞片1層,約12個(gè),近無毛,條形,先端尖,邊緣狹膜質(zhì);舌狀花6-7個(gè),黃色;筒狀花多數(shù)。瘦果,圓柱形,有縱溝,被微短毛,長3mm;冠毛白色,長4-5mm。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湖南、廣東。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田野、水邊疏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扎把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微辛;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祛風(fēng)止癢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祛風(fēng)止癢藥 |
主治 | 癰腫瘡癤;濕疹;疥癬;皮膚瘙癢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涂;或研末調(diào)搽。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Senecio stauntonii DC.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