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小號(hào)乳仔草、紅乳草、小飛揚(yáng)、地錦草。 |
漢語(yǔ)拼音 | pu di cao |
英文名 | Herb of Prostrate Euphorbia |
藥材基原 | 為大戟科植物鋪地草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鋪地草 一年生草本。全株具白色乳汁。莖纖細(xì),基部多分枝,匍匐或披散,帶紫紅色,朝上一面常有毛。葉對(duì)生;葉柄短;托葉小, 三角形;葉片長(zhǎng)圓形或橢圓形,常帶紫紅色,長(zhǎng)4-8cm,寬3-5mm,先端圓,基部偏斜,邊緣具不明顯的鋸齒,下面疏生細(xì)柔毛。杯狀聚傘花序膠生;總苞片外面被毛;花序內(nèi)具4朵雄花及1朵雌花;雄花僅有1雄蕊;雌花生于中央,僅有1雌蕊,柱頭3枚,各2深裂。蒴果三棱狀球形,果柄長(zhǎng),伸出總苞外,僅果棱上 有毛。種子近卵形,有棱角;、果期幾為全年。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曠野、路旁、田畔等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隨采隨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淡;性涼 |
歸經(jīng) | 入肝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催乳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痢疾;泄瀉;白喉;乳汁稀少;齒衄;便血;白濁;尿血;纏腰火丹;癰癤;濕疹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葉:催乳。并治黃疸。 |
考證 | 始載于《海南植物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Euphorbia prostrata Ait. |
科屬分類 | 大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