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山茶花、茶花、紅山茶花、四棱標(biāo)。 |
漢語拼音 | ye shan cha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山茶科植物西南紅山茶和窄葉西南紅山茶的花、葉、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1.西南紅山茶 灌木或小喬木,高達(dá)7m。單葉互生;葉柄長,帶紅色;葉片革質(zhì),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51-0cm,寬2.2-3.5cm,先端長尾狀,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葉脈在上下面均明顯。花兩性,薔薇紅色至白色,通常單獨頂生;小苞片及萼片9*10片,合生成杯狀總苞,長2-3cm,外面有絨毛;花冠長3.5-5.5cm,花瓣5-8,基部1-1.5cm處附著于花絲上;雄蕊多數(shù),長2-3cm,外輪花絲下部1/2-2/3合生成肉質(zhì)筒狀;子房上位,密生絨毛,花柱長2.5-3cm,基部有絲狀柔毛,先端三淺裂。蒴果本質(zhì),球形,直徑3.5-5cm,室背開裂。 2.窄葉西南紅山茶 本種與上種極相似,主要區(qū)別為:本種幼枝和嫩葉通常被柔毛,葉頂端漸尖,葉基部楔形,邊緣細(xì)鋸齒較密,花淡紅色,苞片及萼片背部被褐色茸毛。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000-2800m的山溝、水旁或疏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冬季采集,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辛;苦;澀;平 |
歸經(jīng) | 肝;脾經(jīng) |
功效 | 活血止血;收斂止瀉;解毒斂瘡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血藥;收斂止瀉藥;解毒斂瘡藥 |
主治 | 月經(jīng)不調(diào);月經(jīng)過多;腸風(fēng)下血;鼻衄;吐血;急性胃腸炎;痢疾;脫肛;白帶;遺精;風(fēng)濕痹痛;燒傷;燙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30g;研末,3-6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干摻。 |
用藥禁忌 | 《云南中草藥》:"忌酸冷。"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滇南本草》的山茶花為西南紅山茶和窄葉西南紅山茶,這兩種在云南各地分布甚廣。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CamelliapitardiiCoh.St.[TheaspeciosaPit.exDiels] 2.CamelliapitardiiCoh.St.var.yunnanicaSealy |
科屬分類 | 山茶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