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國藥典》(2000年版)。 |
劑型 | 丸劑 |
藥物組成 | 山藥(炒)256g,朱砂80g,甘草48g,琥珀24g,天竺黃24g,檀香24g,枳殼(炒)16g,茯苓24g,膽南星16g,枳實(炒)16g,紅參24g。 |
加減 | |
功效 | 鎮(zhèn)靜安神,清熱化痰。 |
主治 | 用于發(fā)熱抽搐,煩躁不安,痰喘氣急,驚癇不安。 |
制備方法 | 琥珀研成極細粉,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其余檀香等九味粉碎成細粉,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90-110g制成大蜜丸,即得。 |
用法用量 | 每丸重1.8g,每次1丸,日2次口服;嬰兒每次1/3丸,化服。 |
用藥禁忌 | 慢驚及久病、氣虛者忌服。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主要有抗驚厥,鎮(zhèn)靜,抗菌,抗炎,解熱等作用。 1.抗驚厥:牛黃、琥珀酸、天南星具有抗驚厥作用。 2. 鎮(zhèn)靜:琥珀酸、膽南星、朱砂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呈現(xiàn)鎮(zhèn)靜作用。 3.抗菌:牛黃、麝香酊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4.抗炎:牛黃和麝香能夠顯著地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中性粒細胞的移動,抑制甲醛所致的肉芽腫形成。 5.解熱:牛黃與天然牛黃對2,4-二硝基苯所致的大鼠發(fā)熱反應(yīng)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取重量差異項下的本品,剪碎,混勻,精密稱取適量(相當(dāng)于朱砂0.13g),置250ml錐形瓶中,加硫酸10ml與硝酸鉀1.5g,加熱使溶解,放冷,加水50ml溶解后,滴加1%高錳酸鉀溶液至顯粉紅色,再滴加2%硫酸亞鐵溶液至紅色消失,加硫酸鐵按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銨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硫氰酸銨滴定液(0.1mol/L)相當(dāng)于11.63mg的硫化汞(HgS)。本品每丸含朱砂以硫化汞(HgS)計,應(yīng)為107-144mg。 |
理化性質(zhì) | 本品為棕紅色的大蜜丸;味甘、微苦、辛。應(yīng)符合丸劑項下有關(guān)的各項規(guī)定。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不規(guī)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4-6μm。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黏液細胞中,長80-240μm,針晶束直徑2-8μm。草酸鈣簇晶直徑20-68μm,棱角銳尖。含晶細胞方形或長方形,壁厚,于角隅處特厚,水化,胞腔含草酸鈣方晶。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不規(guī)則碎塊淡黃綠色或棕黃色,透明或半透明。不規(guī)則細小顆粒暗棕紅色,有光澤,邊緣暗黑色。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