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醫(yī)藥學報1990,(4):20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扶正止瀉湯1號: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車前子、澤瀉、烏梅、黃芪。扶正止瀉湯Ⅱ號: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黃連、白芍、烏梅、竹葉。扶正止瀉湯Ⅲ號: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黃芪、山藥、烏海、炮姜、車前子、澤瀉、肉桂、補骨脂。 |
加減 | 凡夾積者加保和湯;夾風熱者加銀翹湯加減。 |
功效 | |
主治 | 泄瀉。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脾氣虛型用扶正止瀉湯Ⅰ號,脾虛兼濕熱傷陰型用扶正止瀉湯Ⅱ號,脾虛兼腎陽虛型用扶正止瀉湯Ⅲ號,日1劑水煎頻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療泄瀉120例中,男64例,女56例;年齡1月至3歲;病程最短8日,最長66日。用過抗生素114例,占95%。臨床表現(xiàn):瀉綠色或黃色水樣便,夾有奶瓣或食物殘渣,日5-10次82例,占68.3%;日11-20次38例,占31.7%;溲短108例,占90%;嘔吐39例,占32.5%;睡眠露睛,目陷口張,煩躁46例,占38.3%;納呆消瘦,倦怠120例,占100%;面色萎黃、皖白或蒼白82例,占68.3%。療效標準:治愈:二便正常;好轉(zhuǎn):大便性狀基本正常,每日少于3次,小便正常;無效:連續(xù)治療4日無好轉(zhuǎn)。結(jié)果:總治愈率為95.8%;總有效率為100%。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