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2,11(1):23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薏苡仁30g,郁金10g,白術(shù)10g,半夏10g,茯苓10g,佛手10g,谷麥芽10g,砂仁3g,吳茱萸3g,黃連3g。 |
加減 | 若熱重得加竹茹、生石膏;脅痛者加綠萼梅、青皮、柴胡;寒濕重者加干姜;氣滯腹脹明顯者加木香、延胡索;瘀血阻滯加五靈脂、丹參;脾虛乏力、神疲、便溏重者加黨參、黃芪、淮山藥等。 |
功效 | |
主治 | 胃脘痛。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10日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胃脘痛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最小者18歲,最大者62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14年。診斷標(biāo)準(zhǔn)參照陳國楨主編《內(nèi)科學(xué)》的有關(guān)內(nèi)容。療效標(biāo)準(zhǔn):治療后計分值降低70%以上,胃鏡示胃粘膜炎性病變有明顯改善者為顯效;治療后計分值降低30-70%,或胃鏡示胃粘膜有改善者為有效;治療后計分值降低30%以下,及胃鏡示胃粘膜無改善者為無效。結(jié)果:總有效率為82%,治療后的癥狀積分值顯著低于治療前。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