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Ai hao
|
傣藥名 | 芽敏
|
別名 | 艾較,艾葉
|
中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艾的根和葉。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艾 Artemisia argyi Ley1.et Vant.
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密被茸毛。莖直立,中部以上分枝。葉互生,下部葉花期枯萎,中部葉卵狀橢圓形,長6~9cm,寬4~8cm,羽狀深裂或淺裂,側(cè)裂片約2對,常楔形,中裂片又常3裂,裂片邊緣有齒,表面被蛛絲狀毛和白色密或疏的腺點,背面密被白色或灰色茸毛,上部葉漸小,3裂或不裂,無柄。頭狀花序多數(shù),排成復(fù)總狀花序;總苞卵形,總苞片4~5層,邊緣膜質(zhì),背面被綿毛;花序全為管狀花,外層雌性,內(nèi)層兩性,花冠帶紅色。瘦果長約lmm。花果期7~10月。
生長于路邊、草地。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及栽培。
栽培要點:生物學(xué)特性 適應(yīng)性強,耐嚴(yán)寒,但以潮濕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
栽培技術(shù) 分株繁殖:3~4月選擇由根莖生長的高13~18cm的幼苗,趁雨后栽種,每穴栽苗2~3株,并施清糞水1次,促使其易活易長。
田間管理 栽種當(dāng)年在5~7月和11月收獲后中耕除草2~3次,以后每年在春季萌發(fā)和收獲后各除草1次,并在中耕除草后追施人畜糞水。栽種3~1年后根莖衰老,要翻栽更新。
|
采收加工 | 多用鮮品,隨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葉多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zhì)柔軟。氣清香,味苦。
顯微鑒別 葉粉末特征:綠褐色。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T”字形毛,頂端細(xì)胞長而彎曲,兩臂不等長,柄2~4細(xì)胞;另一種為單列性非腺毛,3~5細(xì)胞,頂端細(xì)胞特長而扭曲,常斷落。腺毛表面觀鞋底形,由4或6細(xì)胞相對疊合而成,無柄。草酸鈣簇晶直徑3~7μm,存在于葉肉細(xì)胞中。
|
化學(xué)成分 | 葉含揮發(fā)油0.45%~1.00%,主要有2一甲基丁醇(2-methylbutanol),α一蒎烯(α-pinene),α一松油烯(α-ter-pinene),4一松油烯醇(terninen-4-ol),γ一松油烯(γ-terpinene),蒿屬醇(artemisia alcohol),丁香烯(caryophyuene),葛縷酮(car-vone)[2],辣薄荷酮(piperitone),羽毛柏烯(widdrene)[2]等幾十個成分。還含槲皮素(qucrcetin),柚皮素(naringenin)等黃酮類;柳杉二醇(cryptomerldiol),魁蒿內(nèi)酯(yomogin)等桉葉烷類,黏霉烯酮(glutinone),羊齒烯酮(fernenone),24一亞甲基環(huán)木鳳梨烷酮(24-methylene cycloartanone)等三萜類。又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3],棕櫚酸乙酯(ethylpalmitate),油酸乙酯(ethyl oleate),亞油酸乙酯(ethyl linole-ate)[4]等。
|
藥理作用 | 1.平喘作用 艾葉油噴霧吸入、灌胃或肌注對豚鼠吸入乙酸膽堿和組胺引起的喘息性抽搐有明顯平喘作用。從艾葉中提得的4一松油烯醇、α一松油醇等均有不同程度平喘作用[1.2]。
2.鎮(zhèn)咳、祛痰作用 艾葉油灌胃,對丙烯醛或枸櫞酸引發(fā)的豚鼠咳嗽有明顯鎮(zhèn)咳作用;4-松油烯醇灌胃,亦有明顯鎮(zhèn)咳作用[1]。艾葉油灌胃對小鼠(酚紅法)有明顯祛痰作用;4-松油烯酸灌胃或丁香烯腹腔注射亦有祛痰作用[1]。
3.抗過敏作用 艾葉油灌胃,對豚鼠用卵蛋白引起的過敏性休克有保護作用,潛伏期顯著延長,死亡率明顯降低;艾葉油在體外可抑制豚鼠肺組織釋放組胺,但抑制變態(tài)反應(yīng)慢反應(yīng)物質(zhì)(SRS-A)釋放的作用更強[1]。
4.對血凝和血小板的影響 艾葉煎劑能使兔血漿高嶺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凝血酶原時間(PT)及凝血酶時間(TT)明顯延長或不凝。艾葉煎劑有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作用,表明具有纖溶和使纖維蛋白原消耗作用[3]。艾葉浸劑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均有凝固抑制作用,但能劑量依賴性抑制纖維蛋白溶酶,示其有抗纖溶作用,高濃度時能明顯抑制ADP、膠原和腎上腺素所致血小板聚集[4]。從艾葉提出的β-谷笛醇對血小板聚集有極顯著的抑制作用[5]。
5.對心臟作用 艾葉油對離體蟾蜍心臟和兔心的收縮力有抑制作用,對心率影響不大,但可引起房室傳導(dǎo)阻滯,濃度加大可引起心臟停搏[1]。
6.利膽作用 艾葉油混懸液十二指腸注射給藥可使正常大鼠和小鼠膽汁流量增加。對四氯化碳中毒大鼠,艾葉油的利膽作用減弱,維持時間縮短[6]。
7.鎮(zhèn)靜作用 艾葉油腹腔注射可使家兔活動減少;小鼠灌胃能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但對成四氮、士的寧所致驚厥無保護作用[1]。
8.抗菌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艾葉水浸劑和煎劑對多種致病性細(xì)菌和真菌僅有輕度抑制作用[7-9]。艾葉煙熏對細(xì)菌和真菌則有明顯抑制作用,某些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被抑制[10]。
9.對子宮作用 艾葉煎劑對兔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11]。
10.毒性 小鼠LD50:艾葉煎劑腹腔注射為23g/kg;艾葉油灌胃為2.47ml/km和1.82m/km,腹腔注射為1.12ml/km,4-松油烯醇灌胃為1.237g/kg;丁香烯口服為3.355g/kg。家兔腹腔注射艾葉油2ml/kg10min后,由鎮(zhèn)靜轉(zhuǎn)入翻正反射消失,呼吸減慢,但角膜反射始終存在,體溫、瞳孔大小均無明顯影響,最后呼吸抑制致死[1]
|
性味 | 味微苦,氣微香,性熱。入水、土塔。
|
功效 | 通氣止痛,止血。
|
主治 | 主治“接崩短嘎,魯短,兒來,短混列哈”(脘腹脹痛.腹瀉,噯氣,惡心嘔吐),“納勒接短”(痛經(jīng)),“割魯了多溫多約”(產(chǎn)后體弱多病)。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根15~25g,煎湯;葉10~20g,研粉。外用:鮮葉適量,搗爛敷。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潘炯光,等.中國中藥雜志,1992,17(12):741
[2]劉國聲.中草藥,1990,21(9):392
[3]Tan R,et al.Planta Medcia,1992,58(4):370
[4]Lao A N,et a1.Chem Pharm Bull,1984,32(2):723
藥理
[1]防治慢性氣管炎艾葉油研究協(xié)作組.醫(yī)藥工業(yè),1977,(11):5
[2]浙江省平喘藥研究協(xié)作組.中草藥,1982,13(6):241
[3]周伯通,等.湖南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1,6(1):32
[4]櫻川信易,等.國外醫(yī)學(xué)·中醫(yī)中藥分冊,1984,6(3):18O
[5]溫瑞興,等.中國中藥雜志,1992,17(7):406
[6]胡國勝.貴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8,(3):52
[7]孫迅.中華皮膚科雜志,1958,(3):210
[8]曹仁烈,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57,(4):286
[9]孫迅.中華皮膚科雜志,1957,(4):354
[10]李坡,等.中華外科雜志,1965,13(9):787
[11]孫智明.云南醫(yī)學(xué)雜志,1961,3(2):64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德宏)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