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Hu po
|
維藥名 | 開合日巴
|
別名 | 可哈刺拔、可哈而八、可哈刺八《回回藥方三十六卷》,買斯巴 歐力都木、開合如巴《藥物之園》。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古代松科、杉科、柏科等植物樹脂的化石樣物質(zhì)。如第三紀的琥珀松的樹脂,埋藏于地下,年久而成的化石樣物質(zhì)。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琥珀Amber,化學(xué)成分不十分固定。C、H、O的量比約為78.96:10.51:10.520呈各種大小不等的圓柱狀、團塊狀、滴狀分散在黏土層、砂層,多數(shù)與煤層混生。黃色、棕色、橙黃色、帶綠或淺黃色。加熱150℃開始變軟,250~400℃時熔融。在紫外光下發(fā)玫瑰色、淺橙色至淺綠色熒光。溶于H2SO4和熱HNO3中。折光率近1.535;煤珀有的達1.540。
我國主產(chǎn)于云南、廣西、貴州、福建、山西、遼寧等地;國外主產(chǎn)于荷蘭、英國、波蘭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多伴隨礦物開采得到,除凈砂石、泥土、礦石等雜質(zhì),貯于盒內(nèi)。
|
藥材鑒別 | 本品呈圓柱狀、不規(guī)則塊狀、顆粒狀,大小不等;塊狀者可長達6cm。表面血紅色、黃棕色至褐棕色,微透明至半透明,略不平,具松脂樣光澤。質(zhì)松脆,以手捻之即成碎末;斷面透明至半透明,光亮。硬度2~2.5;比重1.05~1.09;摩擦帶電;可吸燈心草及紙屑;不溶于水、酸,微溶于醚,溶于氯仿和熱醇中。加熱則熔,燃之有爆裂聲,熄滅時有白煙,略具煤油氣。氣微,味淡微芳香,嚼之無砂礫感。
理化鑒別(2)紅外光譜:取粉末于105℃烘干2h,以溴化鉀壓片,以Perkin-Elmer599型紅外光譜儀,進行紅外光譜掃描,可見有特征吸收。
(2)琥珀的熱分析曲線,無明確峰谷和失重點,且比煤珀的更復(fù)雜:吸熱100~110℃(小、寬)、350℃(微)、400℃(微)、720℃(中)、770℃(小);放熱180℃(微)、300℃(小)、370℃(小)、515℃(中)、645℃(大)。約50℃開始,至480℃急驟失重,占樣重的85%;自480℃至750℃失重緩慢,占樣品的25%。即受熱揮發(fā),高溫(800℃)全部揮發(fā)。
煤珀的熱分析曲線特征為:吸熱390℃雙谷(中)、465℃(中);放熱493℃(小)、605℃(中);分三段失重,即分別在390℃雙谷間、465℃尖谷段和456~605℃間。這些特點與其C:H:O比例相關(guān)。
附注:1.煤珀是琥珀的一種,呈不規(guī)則多角形塊狀或顆粒狀,少數(shù)呈滴乳狀,大小不一,表面黃棕色,紅褐至黑褐色,有光澤。質(zhì)硬,斷面有玻璃樣光澤。
2.琥珀中有時以多年貯藏或土埋于地下的松香偽充琥珀,其性狀與琥珀較近似,但該品質(zhì)較軟,松香氣濃;琥珀以水煮沸不變軟不溶化,松香則變軟。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本品中的琥珀酸有如下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mg/ml水溶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地球菌、傷寒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及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1]。 2.中樞抑制作用 小鼠、大鼠、豚鼠、兔、貓和犬腹腔注射能保護動物對抗高壓氧、電休克和聽源性驚厥。熱板法有鎮(zhèn)痛作用。與巴比妥鈉有協(xié)同作用。還有鎮(zhèn)靜和降低體溫的作用[1]。琥珀、酸棗仁等組成的琥珀安神膠囊可使小鼠自發(fā)活動減少,與戊巴比妥鈉有協(xié)向作用。給藥大鼠腦電波出現(xiàn)同步化高幅慢波[2]。 3.抗?jié)冏饔?nbsp; 大鼠結(jié)扎幽門產(chǎn)生胃潰瘍。腹腔注射或口服50mg/ml,可抑制胃液分泌和擴張胃肌而呈抗?jié)冃Ч鸞1]。 4.解蛇毒作用 廣州蛇藥半邊蓮中,其有效成分之一為琥珀酸,對眼鏡蛇毒的神經(jīng)性毒素有明顯的對抗作用[1]。 5.毒性 小鼠實驗表明,琥珀是安全的藥物[3]。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寒熱中等,二級干,味微辛。
1.《注醫(yī)典》:“微熱、三級干!
2.《白色宮殿》:“微熱、二級干!
3.《拜地依藥書》:“絕對干寒或二級干。有人認為微熱,有人認為三級熱!
4.《藥物之園》:“干熱!
|
功效 | 生干止血,燥濕止瀉,爽心悅志,防腐生肌,健胃補腎,通利小便。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5g。外用:適量?扇松⑿⊥、片劑、消食膏、蜜膏、軟膏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本品用量過多可引起頭痛,矯正藥為天山堇菜。
|
代用藥 | |
附方 | |
制劑 |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劉勇民,等.維吾爾藥志(下冊).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K),1999.810 [2]趙中杰.礦物藥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藥理 [1]劉勇民,等.維吾爾藥志(下冊).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K),1999.811 [2]陸茵,等.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學(xué)報,1995,11(4):34[3]王慧琴.河南中醫(yī)藥學(xué)刊,1995,10(3):17 |
維藥名出處 | 《注醫(yī)典》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