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治愈:癥狀及體征均消失,傷口愈合。
6.3.2 好轉(zhuǎn):癥狀改善,病灶或傷口縮小。
6.3.3 未愈:癥狀及體征均無變化。
7 肛漏的診斷依據(jù)、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肛漏系肛癰成膿自潰或切開后所遺留的腔道。義稱痔漏、痔瘡。
7.1 診斷依據(jù)
7.1.1 有肛癰病史。病灶有外口、管道、內(nèi)口可征。
7.1.2 分類
a. 低位單純性肛漏:只有一條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腸環(huán)以下。
b. 低位復雜性肛漏:具兩條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腸環(huán)以下,且有兩個以上外口或內(nèi)口
c. 高位單純性肛漏:只有一條管道,穿越肛管直腸環(huán)或位于其上。
d. 高位復雜性肛漏:管道有兩條以上,位于肛管直腸環(huán)以上,且有兩個以上外口或內(nèi)口。
7.1.3 肛周潰破流膿,可暫時外口愈合,導致蓄膿呈急性發(fā)作的肛癰表現(xiàn)。
7.2 證候分類
7.2.1 濕熱下注:肛周經(jīng)常流膿液,膿質(zhì)稠厚,肛門脹痛,局部灼熱。肛周有潰口,按之有索狀物通向肛內(nèi)。舌紅,苔黃,脈弦或滑醫(yī).學.全.在.線網(wǎng)站提供。
7.2.2 正虛邪戀:肛周流膿液,質(zhì)地稀薄,肛門隱隱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漏口時潰時愈,肛周有潰口,按之較硬,或有膿液從潰口流出,且多有索狀物通向肛內(nèi),可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濡。
7.2.3 陰液虧虛:肛周有潰口,顏色淡紅,按之有索狀物通向肛內(nèi),可伴有潮熱盜汗,心煩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7.3 療效評定
7.3.1 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創(chuàng)口愈合。
7.3.2 好轉(zhuǎn):癥狀及體征改善,創(chuàng)口未愈。
7.3.3 未愈:癥狀及體征均無變化。
8 脫肛的診斷依據(jù)、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脫肛主要指直腸粘膜或直腸全層脫垂,少數(shù)可發(fā)生部分乙狀結(jié)腸脫垂,又稱直腸脫垂。
8.1 診斷依據(jù)
8.1.1 多見于排便或努掙時,直腸粘膜脫出,色淡紅,長度小于4cm,質(zhì)軟,不出血,便后能自行回納,肛門功能良好者,為不完全性脫垂……
8.1.2 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全層脫出,色紅,長度在4~8cm,圓錐形,質(zhì)軟,表面為環(huán)狀有層次的粘膜皺襞。便后需手法復位,肛門括約功能下降,為完全性脫垂醫(yī).學.全.在.線網(wǎng)站提供。
8.1.3 排便或增加腹壓時,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jié)腸脫出,長度大于8cmi,圓柱形,喪面有較淺的環(huán)狀皺襞,觸之很厚,需手法復位,肛門松馳,括約功能明顯下降,為重度脫垂。
8.2 證候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