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濕的四種方法》
在大自然中,溫度與濕度,是影響動植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一種動物或植物,轉(zhuǎn)移到另一個氣候條件不同的地方之后,就可能難以適應,甚至無法生存。氣候反差越大,生存概率越低。人體的內(nèi)環(huán)境也是如此,濕氣也是影響內(nèi)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體內(nèi)的濕氣有兩種:陽虛則寒。陽虛有濕者,濕從寒化,名為寒濕,其癥多見于舌淡苔白小便清,治當溫陽化濕;陰虛則熱。陰虛有濕者,濕從熱化,名為濕熱,其癥多見于舌紅苔黃小便黃,且尿騷味重,治當清熱利濕。寒濕與濕熱性質(zhì)不同,治法也存在一定差異。
薏米仁、
赤小豆煮粥,是網(wǎng)上流傳極廣的祛濕氣的食療方,有的人服后有效,有的人服后效果不明顯,甚至胃中
嘈雜,為什么呢?因為,相對而言,薏
米仁、赤小豆更適合于濕熱,而不宜久用于寒濕體質(zhì)。
其實,除了溫陽化濕、清熱利濕之外,化濕的方法還有多種,現(xiàn)分述如下:
1、健脾燥濕:脾主運化。飲食入胃,首先由胃將其消磨溶解,而后,由脾陽將其腐熟,并將水谷精微輸送到人體其他臟腑器官進行更深層次的吸收利用。如果脾虛,運化功能低下,或者暴飲暴食,飲食超出了脾的運化能力,則水谷運化無力而水濕內(nèi)滯,此謂之脾虛生濕,治當健脾燥濕,
香砂六君丸為其代表方劑。
2、利水滲濕:江河之水,蒸騰上升,則化為云霧。水,凝聚而有形;濕,彌漫而無形。二者同出一源,互根互化。絕其水源,則濕氣跡消,因此,利水亦可化濕。所用之藥大多性質(zhì)比較平和,如:
茯苓、
豬苓、
澤瀉、
滑石、薏米、
瞿麥、
扁蓄、
茵陳、
玉米須、赤小豆等。八正散、
三仁湯等即屬此類治法。
3、芳香化濕:由于體質(zhì)上寒熱的不同以及濕氣存在程度上的差異,有時,濕氣表現(xiàn)得粘滯膠著,這時,用一般的利水滲濕藥,效果不大理想,當用芳香化濕法。芳香之品,其性清揚、通透、發(fā)散,能破濕濁粘稠之性,故能取效。藥用
藿香、
佩蘭、
蒼術(shù)、
砂仁、
豆蔻、
草果等。正氣.html" target="_blank" >
藿香正氣丸、蒼術(shù)平
胃散等為其代表方劑。
4、祛風勝濕:梅雨季節(jié),濕氣潮潤,衣物容易發(fā)霉,這時,如果保持室內(nèi)空氣流通或?qū)⒁挛锓诺酵L處晾曬,則可消除濕氣。風吹霧散,祛風之藥,可以勝濕,情同此理。濕氣彌散游走之時,當用祛風勝濕之法。
羌活勝濕湯即屬此類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