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習經(jīng)方過程中牢記主證,用藥主要根據(jù)患者癥狀下藥,效果一直很好,但凡有這樣感覺,當一個病擺在眼前,我們開出的方是否能直中此病有一定的感覺,似乎就是第六感在起作用,我往往分成兩部分來分析:比如小
柴胡湯證:口苦、咽干、目眩、兩肋脹痛胸肋苦滿,往來寒熱,默默不欲飲,當這些癥狀只具備一部份時候,我們還敢下這個藥嗎?關鍵下了藥以后患者會有感覺嗎?這個時候我們自己會疑惑到底是錯了還是對了,我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問問患者,咽喉平時有什么感覺?如果常疼痛,似有痰,我們再進一步看看咽喉是否紅腫,如果有紅腫疼痛任何一點出現(xiàn),說明肺經(jīng)有火,那么
小柴胡湯里有
黃芩這味藥對證了一點,那
半夏在這個時候更可以使用,如果患者
胃寒,那么干
姜與
紅棗,炙
甘草、
黨參又對證了,反之我感覺中如果從現(xiàn)代藥理一點不符合,說明我們判斷可能有誤,需要重新思考了,我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中醫(yī)都有自己的用藥習慣,不如張錫純善用
山藥、
山萸肉、
熟地等等、張仲景善用的方劑大多有
桂枝、柴胡、半夏、等等,現(xiàn)代朱良春善用蟲類藥,如
烏梢蛇、
蟬蛻、
地龍等,這種人為模式到底是否無形中限制了中醫(yī)的發(fā)展還是有益于中醫(yī)的發(fā)展,我暫時不得而知,我喜歡死記經(jīng)典名方,并且得到現(xiàn)代臨床證實的效果才會去應用,比如張景岳的鎮(zhèn)陰煎、傅青主的益經(jīng)湯、張仲景的甘草
瀉心湯,現(xiàn)代黃煌博士的除煩湯,吳鞠通的
銀翹散,其功效在實戰(zhàn)中屢見不鮮,我喜歡這樣的學習模式,把大家的東西拿過來只用,有時候盡量連改編都不需要了,方便、快捷、真正實現(xiàn)了中醫(yī)的簡便驗廉,其不美哉?以上文字屬于個人建議,望前輩們多多賜教~謝謝!700)this.width=700;" >
-------------------
是學經(jīng)方的一種方法。猶如學書法,也是先臨摹前人的碑帖開始的。
-------------------
用方后,會心有所悟,會對原方領悟越來越深。這是末學當下的感覺。有時覺得與其說是應證用方,勿寧說是自我之悟道,假以病之外緣,而悟經(jīng)方之三昧。后則但遇此境(此病),則此方應即而出。
-------------------
世間沒有“好方子”,只有“用好”方子的人。
樓主善于思考。我有時也有“我們開出的方是否能直中此病有一定的感覺,似乎就是第六感在起作用,”這種感覺。
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們醫(yī)學知識和經(jīng)驗積累在潛意識層面的作用吧。
-------------------
-------------------
-------------------
-------------------
-------------------
自來論壇后,處理病號我首先注重的是體質,只要認準了體質,再有患者出現(xiàn)相應的癥狀,選方治療很有底氣。
每一位名中醫(yī)臨床都自己喜歡的藥、及劑量,我想這是他們長期實踐、總結的結果。
-------------------
-------------------
houlaizhe:自來論壇后,處理病號我首先注重的是體質,只要認準了體質,再有患者出現(xiàn)相應的癥狀,選方治療很有底氣。
每一位名中醫(yī)臨床都自己喜歡的藥、及劑量,我想這是他們長期實踐、總結的結果。?(2012-06-29 15:11)?700)this.width=700;" >
同意您之見解
-------------------
-------------------
贊同樓主,臨床時經(jīng)方的運用的確有很多直覺在里面,倒不是不辯證,只是思維過程加快了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