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脈辨證法之運用
關于運用平脈辨證法,徐師總結為解析學習難題、明確方證病機、簡化臨證思路三方面,而這三步又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用平脈辨證的思維,可以對仲景書中很多難解之處得以領會;而更好地理解條文,就可以將散在在各個條文中的方證病機加以總結、歸納、提煉、升華;把握了方證之病機,在臨床上就可以執(zhí)簡馭繁,從容應對各種復雜的臨床問題。
徐師舉了三個千古疑案,并以平脈辨證之法解釋,讓我對條文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認識。而這三者之中,我覺得最難解的當屬176條
白虎湯“表熱里寒”之爭。
《
傷寒論》176條謂:“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歷代醫(yī)家對此條之“表有熱里有寒”爭論不休。如林億以350之“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佐證,認為此條當為“表有寒,里有熱”。《玉函經》作“白通湯主之”?马嵅畬ⅰ袄镉泻备臑椤袄镉行啊。而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作“里有熱,表無寒”。總之,看似改得有理,但都是因為自己解不通原文而改。
徐師認為,要明白“表熱里寒”的問題,其突破口在“脈浮滑”上。何為滑?《平脈法》謂:“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而“滑者,緊之浮名也”。
從此可見,滑脈不是單純地主熱、主痰、主食積的問題,而是陰陽和合而生。此陰陽,當為寒熱!俺翞榧冴帯,而上文提到太陰、少陽之主脈,都有“沉”象,可知沉主里陰之證。而翕,可參12條太陽中風
桂枝湯證:“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翕翕
發(fā)熱”,可知翕為熱象。故陰陽和合,亦為寒熱相合之互名。
而“滑者,緊之浮名”又當何解?《平脈法》又謂:“緊脈從何而來?……肺里寒,故令脈緊也!嬂渌,故令脈緊也!柑摾,故令脈緊也。”可見,緊為寒象,自是當然。因脈氣為寒所縛,自見緊象。而緊之浮者,就是寒氣有化熱之趨,則本為寒邪所縛之脈氣外發(fā),故見浮象。而寒郁化熱,熱寒相搏,陰陽和合,故令脈滑也。郁熱與痼寒相搏擊,不但為滑,而更見浮象,此浮非滑脈之浮緊之象,而是滑而又浮,是郁熱外蒸之勢。
總結一下,此條即謂傷于寒邪,而正氣未衰,里寒化熱外蒸,脈為浮滑,以白虎湯主之?梢姡氨碛袩,里有寒”非指表有熱邪、里有寒邪,而是指里寒化熱外發(fā)之機。
似此,對此條的理解就較為深刻了。而我們可以從中得出啟示:寒郁化熱、陽熱外發(fā),當脈見浮滑,此類病癥或可有其它兼癥,但治療當以白虎之法辛寒清泄,不可以芩、連之苦寒直折而內郁燥熱、更傷脾胃。
再由此,我聯(lián)想到另一個“脈浮滑”的方證——
小陷胸湯。其謂:“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蓖瑯邮恰懊}浮滑”,為何又以
黃連治之?此為痰熱內結,非寒邪拂郁所化,黃連可用?芍176條之“里有寒”更深意了,這是仲景鑒別診斷、明確病機之關鍵。仲景之文,字字珠璣,此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們當仔細深思。
根據這兩個方證的要析,我們亦可知,平脈辨證,強調脈證合參,這也是前文提到徐師總結的仲景“病——脈——證——治”辨證論治體系的又一明證。
而這,恰恰也是徐師平脈辨證法運用之第二點:明確方證病機。而做到了這兩步,對于第三步——簡化臨床思路來說,我想就比較輕松了。而平脈辨證的臨床思路,重點在脈象的把握和脈理的通透,徐師所謂“把脈就是把氣”,這個我是絕對認同的。以脈氣而候病氣,以病氣而知病機,因病因而立法,因治法而遣方,看上去似乎繁復,確又綱舉目張而條理清晰。
而“平脈辨證”,即“平三關脈動的太過與不及”,“辨別陰陽證候的虛實盛衰”,這一切,又都應該在三陰三陽上去辨識病機。
絮絮叨叨、雜七雜八地說了這么多,其實后面還有很多內容,但我自己還沒完全弄清楚,就不拿出來現丑了。感謝大家的支持,這個系列的貼子也差不多來到了尾聲。明天有時間的話,就做一個小小的總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