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祖宣 許保華 冀文鵬 唐文生 河南省鄧縣中醫(yī)院
附子湯出自《
傷寒論》,由炮附子、
芍藥、
茯苓、
白術、
人參五味藥組成,為溫陽散寒、健脾祛濕之劑,F(xiàn)將我們臨床辨證運用此方的體會,簡介于下:
一、背惡寒
我們以此方治療冠心病等屬胸陽不振、陰寒內盛所致的“背惡寒”常可獲效。臨床中,若舌有瘀斑者加
紅花、
丹參、
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四肢發(fā)涼加
桂枝;氣虛者加
黃芪,重用參附;夾痰者重用茯苓,加
薤白、
半夏。
唐××,男,51歲。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療。
平素伏案少動,經(jīng)常熬夜,長期
失眠,血壓持續(xù)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間。1979年冬季以來,常陣發(fā)心前區(qū)刺痛。1980年5月20日,因勞累過度,情志不舒,驟發(fā)胸背劇痛,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處于
昏迷狀態(tài)。急送某醫(yī)院診以
心肌梗塞,經(jīng)吸氧、輸液等搶救措施,3日后脫險。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勞累,
心絞痛即發(fā)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藥治療。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濕化痰,育陰潛陽等法治之,癥狀時輕時重。3月26日突發(fā)心絞痛,癥見面色青黃,劇痛難忍,背冷惡寒,汗出不止,四肢發(fā)涼,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脈沉細。證屬陰寒內盛,胸陽不振。尤以背惡寒癥狀突出,
思仲景“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附子湯主之。”以附子湯加味。處方:紅參、炮附子各10克,白術、
川芎各15克,
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頻服。
服藥須臾,汗止,精神好轉,疼痛減輕。二劑后背冷減輕,疼痛消失。以上方繼服40劑,心絞痛未再發(fā)作,背冷消失,血壓穩(wěn)定在150~140/100~90毫米汞柱之間,能上班工作。
二、脈沉,手足寒
我們常以本方加減治療外周血管疾。ㄈ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栓塞、雷諾氏現(xiàn)象),
凍瘡見手足寒和脈沉之癥者。在治療雷諾氏現(xiàn)象時加
水蛭、
蜈蚣、
全蝎等;栓塞性病變加水蛭、
桃仁、紅花等;年老體弱者酌加
當歸、黃芪;肢寒甚者加
細辛、桂枝,F(xiàn)舉臨床治驗。
賽××,男,78歲,1981年2月12日入院。
久有
氣喘、
咳嗽、
心悸。半月前突覺雙下肢發(fā)涼,麻木,疼痛,入夜加劇,劇痛難眠。3天后,雙腳變?yōu)樽虾谏,以活血化瘀中藥及西藥脈通等,癥狀仍不能控制,病情急劇惡化,左腳大趾潰破,流清稀膿液,劇痛難忍。經(jīng)介紹入我院治療。
證見:面色青黑,表情痛苦,劇痛難忍,入夜加重,心悸氣喘,下肢冰涼,色呈暗黑,雙足背、脛后、腘動脈搏動均消失,股動脈搏動減弱。左足大趾傷口腐爛,流清稀膿液,舌淡白而潤,脈沉遲無力。脈率60次/分。證屬
脫疽,為寒凝氣滯,絡脈不通所致。治宜溫陽益氣,活血通絡。
處方:炮附子、
黨參、茯苓、黃芪各30g,白芍、桂枝各15g,白術18g,細辛10g。
服藥3劑,疼痛減輕,夜能入睡3~5個小時。上方加當歸30g,再服20劑后,傷口縮小,雙足黑色漸退。繼服32劑,傷口愈合,靜止痛消失,腘動脈搏動已能觸及。
三、骨節(jié)痛
我們常以此方加減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之骨節(jié)疼痛,屬陽虛寒勝者。上之重加桂枝;濕重者加苡仁,重用白術30~60克;寒盛者重用炮附子30~45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可加黃芪、
乳香、
沒藥等益氣化瘀之品。現(xiàn)舉臨床治驗。
王××,女,32歲,1981年3月27日診治。
陰雨連綿,又居濕地,遂成四肢骨節(jié)沉困疼痛,經(jīng)診為風濕性關節(jié)炎,服激素類藥物,病情時輕時重,又服散寒驅風除濕等中藥,癥仍不解,遂來我院門診。
癥見:面色青黃,氣短乏力,骨節(jié)痠困疼痛,固定不移,遇寒加重,步履維艱,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此屬陽氣虛衰,寒濕凝滯。治宜益氣溫陽,除濕通絡。
處方:炮附片、黨身、白芍、白術、茯苓各30克,細辛15克,黃芪60克。
服上方4劑,疼痛減輕,可扶杖來診。原方繼服12劑,疼痛消失,可棄杖而行,能參加體力勞動。
四、
腹痛 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有:“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
發(fā)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當以附子湯溫其臟”。吾師周連三先生生前常以本方加減治療婦人胎脹腹痛,嘗謂:“此方為溫陽峻劑,附子又為有毒之品,妊娠三四月時要慎用。仲景在妊娠六七月時用附子是因為胎元已成,此時用附子則無墜胎之弊,何況
胞宮虛寒,失于溫煦,有是證則用是藥,有故無殞也。其辨證需嚴格掌握,主要有腹痛發(fā)冷,入夜痛甚,喜按喜暖,小便清長,惡寒身倦,胎脹脈弦,舌淡苔白多津等癥,方可以本方加減施治。附子乃扶陽止痛之佳品也。”
本方能治妊娠腹痛,不限于少腹,對腹中痛,上腹部疼痛,辨證屬陽虛寒盛者,多能手效。如西醫(yī)診為胃痙攣疼痛者加干
姜;下利重用白芍;兼帶紅白夾雜者酌加
黃連、
黃柏;瀉泄滑脫不止去芍藥,加
赤石脂。現(xiàn)舉臨床治驗。
木××,女,28歲,1963年10月12日診治。
患者身體素健,妊娠6月,感腹部冷痛,惡寒身重,先后服
當歸芍藥散等方劑,腹痛仍未好轉。
癥見:面色青黃,少腹冷痛,惡寒身倦,入夜加重,胎脹脈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并發(fā)低熱。此屬里氣虛寒,陰寒內盛所致。治宜溫臟回陽,益氣健脾。
處方:附子、白術各24克,白芍、黨參各15克,茯苓、黃芪各30克。
患者家屬以處方內有附子,其辛熱有毒,墜胎為百藥之長,遂棄之不用,僅服余藥2劑,諸癥不解。二診,余告之曰:“附子為溫陽散寒之佳品,本方之主藥也,棄而不用,焉能收效!”遂以原方,服藥4劑,諸癥消失,后足月順產一男嬰,健康如常。
體會
附子湯仲景治少陰虛寒之劑!督饏T》亦用此方治療胎脹,實際功能遠不限于此。
方中附子為溫陽峻品,用以為君,審仲景姜附方中,附子多用一枚,唯本方用至二枚。臨床體會,附子實能破陰回陽,除濕鎮(zhèn)痛。我們于臨床中,附子常大劑運用,常用15~30g,重則60克,每收卓效。附子雖為辛熱有毒之品,經(jīng)炮制后,其毒已微。掌握藥物的煎服法,是提高療效的關鍵,本方附子用量較大,需先煎半小時,再納諸藥,三煎兌于一起,濃煎混勻,分4次服,則無中毒之慮。
-----------謝謝分享,很受益,學習了.
-----------
原帖由 梁知行 于 2008/2/8 19:22 發(fā)表
掌握藥物的煎服法,是提高療效的關鍵,本方附子用量較大,需先煎半小時,再納諸藥,三煎兌于一起,濃煎混勻,分4次服,則無中毒之慮。
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