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瘙癢是指無原發(fā)性皮膚損害,而以瘙癢為主要癥狀的皮膚感覺異常性皮膚病。中醫(yī)文獻中又稱之為風癢、血風瘡、癢風、谷道癢、陰癢等!吨T病源候論》云:“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人腠理,與氣血相搏,而俱往來于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北静∫宰杂X皮膚陣發(fā)性瘙癢,搔抓后常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和苔蘚樣變等繼發(fā)性皮損為臨床特征。臨床上可分為局限性和泛發(fā)性兩種。局限性者,以陰部、肛門周圍瘙癢最多;泛發(fā)性者,則多泛發(fā)全身。本節(jié)僅介紹泛發(fā)性者。本病多見于老年及青壯年m.gydjdsj.org.cn/job/,好發(fā)于冬季,少數也可夏季發(fā)病。相當于西醫(yī)的皮膚瘙癢癥。
[病因病機]
稟性不耐,血熱內蘊,外邪侵襲,致血熱生風而癢;或因病久、年老體弱,氣血虧虛,風邪乘虛外襲,血虛生風,肌膚失養(yǎng)而癢;或為飲食不節(jié),嗜食辛辣炙博、醇酒油膩,損傷脾胃,濕熱內生,日久化熱生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fo郁于肌膚而發(fā);或由情志內傷,五志化火,血熱內蘊,化熱動風而成。
[診斷]
瘙癢為本病的主要癥狀,瘙癢為陣發(fā)性,白天輕,夜間重,亦因飲酒、情緒變化、受熱、搔抓、摩擦后發(fā)作或加重。無原發(fā)性皮損,由于連續(xù)反復搔抓,可引起抓痕、表皮剝脫和血痂,日久皮膚可出現肥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以及濕疹樣變。
患者常因瘙癢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甚至影響食欲。
發(fā)生在秋末及冬季,因氣溫驟冷所誘發(fā)者常因瘙癢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稱冬季風瘙癢,一般春暖可愈;發(fā)于夏季,由溫熱所誘發(fā)者,稱夏季風瘙癢,入冬則輕。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風熱血熱青年患者多見,病屬新起,癥見皮膚瘙癢劇烈,遇熱更甚,皮膚抓破后有血痂;伴心煩,口干,小便黃,大便于結;舌淡紅,苔薄黃,脈浮數。
辨證分析:風熱外襲,或血熱生風,風盛阻于肌膚,故皮膚瘙癢劇烈;因于熱邪,故遇熱癢甚;血熱生風則皮膚抓破后有血痂;熱擾心神則心煩;熱邪傷津,津不上承而口干,腸道津虧則大便于結;熱移小腸則小便色黃;舌淡紅、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涼血。
方藥:消風散合四物湯加減。血熱甚者,加丹皮、紫草以涼血清熱;風盛者,加全蝎、防風以祛風止癢。
(二)濕熱蘊結瘙癢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伴口干口苦,胸脅悶脹,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飲食不節(jié),脾失健運,濕熱內生,蘊結于肌膚,化熱生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故見皮膚瘙癢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肝膽實熱則口苦口干,胸脅悶脹,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蘊結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止癢。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三)血虛肝旺以老年人為多見,病程較長,皮膚干燥,抓破后血痕累累;伴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舌紅,苔薄,脈細數或弦數。
辨證分析:年老氣血不足或久病耗傷陰血,皆可致血虛肝旺,生風化燥,肌膚失養(yǎng),故見皮膚干燥、瘙癢;病程較長,反復搔抓,故抓破后血痕累累;血虛肝旺則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舌紅、苔薄、脈細數或弦數為血虛肝旺之象。
治法:養(yǎng)血潤燥,祛風止癢。
方藥:地黃飲子、當歸飲子加減。體虛年老者,重用黃芪、黨參以補氣;瘙癢甚者,加全蝎、地骨皮以止癢;皮膚肥厚脫屑者,加阿膠、丹參以養(yǎng)血活血。
二、外治法
(二)皮損有濕疹樣變者,用.三黃洗劑外搽,每天4—5次;苔蘚樣變者,用黃柏霜外涂,每天3次。
(三)各型皮膚瘙癢,可用藥浴或熏洗、熏蒸療法。如苦參片、白鮮皮、百部、蛇床子、地膚子、地骨皮、花椒等煎水作全身熏浴,或礦泉浴等。
(四)皮膚干燥發(fā)癢者,可外用各種潤膚膏薄搽。
[預防與調攝]
1.忌食辛辣、魚腥發(fā)物,忌飲酒,多食蔬菜、水果。
2.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搔抓、摩擦或熱水燙洗,忌用堿性強的肥www.med126.com皂洗澡。
3.內衣要柔軟寬松,宜穿棉織品,不宜穿毛織品。
[結語]
風瘙癢相當于西醫(yī)的皮膚瘙癢癥。其特點是皮膚陣發(fā)性瘙癢,搔抓后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和苔蘚樣變等繼發(fā)性皮損。臨床上可分為局限性和泛發(fā)性兩種。風熱血熱證,治宜疏風清熱涼血,方用消風散合四物湯加減;濕熱蘊結證,治宜清熱利濕止癢,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血虛肝旺證,治宜養(yǎng)血潤燥、祛風止癢,方用地黃飲于、當歸飲子加減。外治可根據不同皮損,分別選用百部酊、苦參酒、三黃洗劑、黃柏霜等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