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躍 轉(zhuǎn)貼自:《中國青年報》
日前,著名作家余光中、莫言、蘇童、馬原等,齊聚滬上
同濟大學及
復(fù)旦大學的“文學與人文關(guān)懷”高校論壇,海峽兩岸的學者、作家在論壇上幾乎一致高呼———我們的華語世界,已經(jīng)到了瀕臨失落與拯救的邊緣!
是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還是確如作家所憂,中文語言已日見逼仄?這似乎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但從主持人現(xiàn)場朗誦《鄉(xiāng)愁》,從余光中現(xiàn)場大聲朗誦“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從早潮到晚潮,醒,也聽見;夢,也聽見”的緩緩神情來看,拯救中文的呼吁,又不是杞人憂天。
坦率地講,與英文相比,中文的命運日見逼仄,幾乎是不爭的事實。令人深思的是,中文逼仄的場所,倒不是海外,而是內(nèi)地。筆者所住的小區(qū),新開一雙語幼兒園,收費不菲,打出的橫幅公開直言:強化英語教育,是加強雙語教育的有效途徑。招生廣告更發(fā)人深思:“來源于歐美日,風行于臺灣,扎根于古北———雙語,貼身,跟蹤,我們的宗旨”。筆者已經(jīng)著文調(diào)侃了這則“脫亞入歐”情結(jié)太濃的廣告。少數(shù)國人,對中文沒有太大興趣,恨不得子女盡忘中文語法、最好脫口就是純正的英語,看到犬子竟能把“不是”念成“漏”(no)、把“黃色”念成“夜漏”(yellow)、把“藍色”念成“不漏”(blue),是何等欣慰!
據(jù)說,新加坡把精通英語的人戲稱為“精英”,把精通華語的人戲稱為“精華”。在所謂“全球化”的浪潮下,做精英的比較多,做精華,不少人倒不太樂意。筆者曾看到一位大學生手拿英文詞典,在一個個英語單詞旁邊打上“羊”字少一橫的人民幣印記,問他為何這樣,他說,每記熟一個英語單詞,就在旁邊打上這樣一個記號,表示日后可以多賺一份錢,以此激勵自己!如此“重視”英文、忽視中文,直接效果就是中文太弱,除了能向父母寫封“缺錢速寄”的信還算順暢,其他文稿就難以下筆,或是勉強完成,大多語法不通,文字不暢,面目可憎,難以見人;在公司當白領(lǐng)、灰領(lǐng)或金領(lǐng),當然不能叫“錢躍”什么的,無論如何也得起個“大衛(wèi)錢”或“jump錢”之類的名頭,否則就顯得老土;擴展到社會,連商品的品牌,也不屑于起中文名,而要變花樣,拼著性命也要起個諸如“什么娜斯”、“什么迪奧”之類假洋鬼子的名字,似乎沾上中文名字就心虛,就吆喝不出好價錢。這真是令人感到傷感。
世界各國間的交往越來越廣,掌握外語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但維護語言的民族性,持之以恒地培養(yǎng)、樹立一個良好的語言意識,應(yīng)該是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wù)。從這個意義上講,余光中的提醒不無意義:“英文充其量是我們了解世界的一種工具而已,而漢語才是我們真正的根,我們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當你的女友改名為瑪麗,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
漢語,我想對你哭!
武漢大學某教授在一次講演中曾不無感慨地說到,漢語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弱勢語言、一種第二階級的語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辯論精神的學子們一片嘩然,紛紛以"語言是沒有階級性的"觀點反駁。但在聽了演講者的"一個外國人晉職、升中學、上大學、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們漢語嗎?"的反問之后,全場寂然。
我不否認,今天我們必須學習西方科技知識,掌握其語言,了解其文化。但是,如果我們普通陷入對外國語言(這里主要是指英語)的畸形崇拜,那么這實際上就是一個關(guān)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嚴重問題。
隨處張貼的花花綠綠的考研英語培訓(xùn)班廣告,已是當下大學校園風景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2002年的碩士研究生錄取工作剛剛結(jié)束,2003年的考研英語培訓(xùn)廣告已是鋪天蓋地。廣告上的授課"明星"近十年間換了一撥又一撥。這些來自皇城腳下的專家們,每年自9月份開始,便在中國的上空飛來飛去,給各大城市帶去廣告上所標榜的"來自當年命題組的消息"。一次串講門票的票價往往高達百元以上,但聽者仍有數(shù)千之眾,盛況直追二流影視歌星走穴。
大多聽講者也明白在那種狂熱的氣氛里,是難以學到什么新東西的,但他們認為,即便花費時間、金錢換來一種心理上的平衡也值得。因為,英語對于考研者來說,具有一票否決的作用,它早已成為考研游戲的前提。而且,隨著競爭者日眾,它的難度也不斷水漲船高。具體地說,一個報考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甚至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的考生,如果英語不達"國家線"的話,即便專業(yè)再優(yōu)異也是白搭。相反,專業(yè)水平平庸,英語成績突出的考生,卻往往成了錄取的亮點。
這種游戲規(guī)則給人這樣一種錯覺:似乎關(guān)于中國文學、歷史、哲學等領(lǐng)域的研究,都仰賴于西方的漢學,因而英語是應(yīng)當掌握的首要工具。每一年的碩士研究生錄取結(jié)束之后,常常聽到老師們十分遺憾地感嘆:某某同學專業(yè)優(yōu)異,此次英語稍差而無法招納門下。即便有個別幸運者在英語距線一兩分的情況下,經(jīng)導(dǎo)師多方奔走"拉"了進來,但補那一兩分之缺需數(shù)萬元,窮學生背著沉重的債務(wù),又如何專心學業(yè)?
太多英語系的?啤⒈究飘厴I(yè)生,在對所報考的專業(yè)知之甚少,甚至此前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卻憑借英語專業(yè)優(yōu)勢擠進去堂皇讀之。而以我所見,這種情況在博士生招生中更是見怪不怪。在武漢這兩年,大學英語系講師、副教授在沒讀一天中文的情況下,利用幾本文學史考中文系博士似乎成了一種時髦。他們都即考即中,甚至個別人中文專業(yè)課程只有五十幾分,但憑"強大"的英語專業(yè)優(yōu)勢一樣鶴立雞群,真讓那些在專業(yè)領(lǐng)域兀兀窮年者羨慕、嫉妒。有人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在中國,出身英語專業(yè)攻取任何學位,只要愿意,都如探囊取物一般。這一中國特色又如何叫人對英語保持冷靜呢?
然而,我們對英語的態(tài)度又是矛盾的。我們真的重視英語嗎?2000年武漢大學博士生錄取的英語線,劃為:應(yīng)屆、往屆的文科考生分別是55分、50分,而理科應(yīng)屆、往屆考生分別只需50分、45分。也就是說大家同是博士生,在英語卷面分只有100分的情況下可以相差10分之巨。而且,更讓人不解的是,一個研究空間物理的博士生與一個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博士生究竟哪一個更需要英語?
我不知道是否有專業(yè)人士,對我國的碩士和某些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題產(chǎn)生過質(zhì)疑。我真的很懷疑,卷面上那些賣弄似的找出的一些連老外們也早已不計較的語法問題和針對4到5篇斷章取義的短文,設(shè)計一些謎語般的選擇題這些考試方式,是否就是對培養(yǎng)專業(yè)研究者英語水準的一個合理測度。華中師范大學英語系一位曾在美國做訪問學者一年的副教授,在湖北省2001年度博士生入學英語考試中才取得了57分的成績。可以想見,那該是一份怎樣堅決要把人考"倒"的英語試卷!
我絕不是一個文化本位主義者,從不懷疑外語對于培養(yǎng)專業(yè)研究人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我認為,把外語作為最重要的甚至幾乎是惟一重要的錄取標準則是荒唐的。我們?yōu)槭裁床荒馨延⒄Z的門檻放低一點、實用一點,讓考生多一些精力關(guān)注專業(yè)領(lǐng)域,同時也給導(dǎo)師多一點選擇的空間呢?
在一次研討會上,福建的南帆先生在發(fā)言中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前景表示深深隱憂。因為當代大學生,包括中文系學生,對漢語表現(xiàn)出了令人震驚的冷漠。這種冷漠源于--在現(xiàn)今找到一個"含金量"高的工作只需要學好兩項技能,那便是英語和計算機。我自己也曾在講授現(xiàn)代文學的課堂上遭遇到一位女生的質(zhì)問:"老師,我們學這些有什么用?"在這個工具理性極度膨脹的時代里,她讓我無言以對。
近年來,在一些城市辦學條件比較好的學校,紛紛實踐中、英雙語教學,以此自抬身價。我們對英語的態(tài)度終究又邁出了"更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大步"。以前只是在英語課上老師教、學生學,到現(xiàn)在各科老師一齊努力,讓中國學生有呆在英、美課堂上的感覺,多么良苦的用心!而雙語幼兒園就更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我們喊了許多"要從娃娃抓起"的口號,我認為只有"學英語從娃娃抓起"做得最令人滿意。
與之恰成對比的是,我們年輕一代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態(tài)度的冷漠,了解的淺陋。我參加過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評閱工作,在所閱過的近兩千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順的,更無以奢談文采,而太多"準大學生們"在文字中所體現(xiàn)出的對題旨把握的模糊、表達的幼稚、取材的單一和價值觀念的混亂真是讓人驚嘆!
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不可遏止的世界趨勢。面對強勢文化的入侵,我們知道其他民族是怎樣對待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的嗎?多數(shù)時間在美國教書的法國人德里達來
北京大學作演講的時候,開始打算應(yīng)學生要求用英語,但法國領(lǐng)事館堅持要他用法語,因為他是法國人。幾十年前,美籍華人丁肇中先生在諾貝爾獎的頒獎臺上致答詞時,這位英語遠比漢語講得流利的科學家,卻堅決要講漢語,就因為那是母語。據(jù)說在德國的講臺上授課,政府規(guī)定一律都得用德語。而在許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國際講壇上,我們卻聽到了中國代表的滿口洋話。最近驚聞武漢某著名大學也要實行雙語教學,據(jù)說包括其中文專業(yè)也不能幸免。如果這消息確實,那么在中國大學的課堂上使用英語講授漢語言文學,將成為世界教育傳播史上的一大奇觀……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最后一課》。我想這篇體現(xiàn)一種語言命運的著名短篇小說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共鳴,是因為那位老師在最后一課上,表達了一個超越民族界限的感嘆: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這句話可以置換為: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最美麗的。遺憾的是,這種美麗往往只有在危及語言存亡的時候,才體會得出。我們非得扮演一回那個不成器的小學生嗎?
英語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狼來了"。來了一匹我們不能趕走也無法趕走的"狼"。但我想,即便我們沒有氣度、勇氣、膽識、能力與之共舞,也不至于要把我們的孩子以及我們身上的好肉都送到它的嘴里,任其撕咬吧?
漢語,我想對你哭!
[
Last edited by 慈航廣濟 on 2005/10/16 at 22:40 ]
-----------可嘆!
-----------我已經(jīng)給自己規(guī)定再不看英語了
-----------心悲,我等貧民無話可說,只希望國家能重視中文教育,不讓此慢慢湮滅。
-----------中國語言的悲哀,多年的文化醞釀,要毀在我門的手中。55555555
-----------盛極而衰,百多年的文革至今,否極矣
-----------反正我不會讓我孩子從小學英文的,起碼先通古文再說;
英文現(xiàn)在作為通用工具語言,掌握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絕對不值得象文中所說的那么個學法!
-----------我不會再看英語————等我過四級之后。
-----------h(huán)ehe社會不會放過你的
評職稱什么的都要外語阿
除非自己單干
-----------我找槍手!
鄙視大學四年扔掉專業(yè)、只讀英語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