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日本的垃圾處理而言,中國也許再過一百年也難以望其項背。因為這個問題涉及的不僅僅是垃圾處理技術,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素質。
我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看到第一個公共場合的垃圾箱是在大阪公園。那個垃圾箱有三個垃圾箱,是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以及不明歸類三種來分類的。上面蓋了一條防雨塑料布,干凈得就象家里的桌布一樣?戳税胩欤胖肋@原來是一個垃圾箱。
其實日本垃圾箱并不是多見,干凈并不意味著垃圾箱遍地。垃圾箱少,而地上仍然干凈,這是怎樣做到的呢?這不取決于技術,而是取決于國民素質。日本人對待垃圾有一個習慣。如果在外面產生垃圾,而又碰巧沒有垃圾箱,他們常常會把垃圾帶在身上,遇到有垃圾箱的時候,甚至回家之后再將垃圾放在自己家的垃圾箱里,而絕不會隨手亂丟亂扔的。
而日本人的垃圾概念也似乎與我們的不同。比如,日本人會把剪下來的指甲屑小心用紙包好,即使是在外面也是這樣。甚至從頭上掉下來兩根頭發(fā),也會小心用餐巾紙包好,然后再按垃圾分類放進垃圾箱里。如果是家里扔垃圾,就更講究。不同的垃圾是要在不同的時段里扔的,這個已經成為習慣。居民不但要按照不同時段去扔不同的垃圾,而且,遇到玻璃瓶上有紙標簽,由于玻璃與紙是屬于不同的垃圾分類,因此,他們常常會在扔出去之前將玻璃瓶洗凈,然后再將玻璃瓶上的紙標簽或者塑料標簽撕下來,投入不同的分類垃圾箱。如果遇到錯過了投垃圾的時間怎么辦?日本人也不會隨便就將垃圾扔在那里,而是將垃圾存放起來,如果是瓜果之類易腐爛的垃圾,他們還會將垃圾存放在自己的冰箱里,等到可以投放的時間再投放出來。
日本人對吸煙有嚴格的限制。不但公共場合的室內嚴格禁止吸煙,而且即使是在廣場、野外的公共場合禁止吸煙的地方也很多。日本人吸煙不會亂扔煙頭,即使在野外,他們的煙灰也不會隨便亂扔,而是人人有一個便攜式的煙灰缸,像以前用過的鋼筆套一樣大小,掛在身上。要吸煙的時候,就取下來,將煙灰缸蓋打開,把煙灰彈到里面去,而不是隨便抖落在地上。在日本,幾乎人人都這樣自覺地做,并沒有看見到處張貼的“吸煙罰款”多少的警示語。
日本人的垃圾回收率據(jù)說占到垃圾的90%以上。剩下的需要被焚燒的垃圾實在不多。我們經過他們的垃圾焚燒場,發(fā)現(xiàn)這些垃圾焚燒場,大多是深埋在地下的,只有煙囪是露在上面的,即使垃圾焚燒場,煙囪里只是冒一點點白色的煙,也聞不到什么異味。垃圾的高回收率與高燃燒率,保證了日本異常潔凈的環(huán)境,焚燒后的熱量常常用來發(fā)電或者直接用來供溫熱水溫,讓人體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從日本的大阪踏進日本本土,途經京都、東京、名古屋等多個城市,一直到千葉縣的鄉(xiāng)村,其干凈程度是一樣的。垃圾處理的方式與方法也是一樣的。
在日本要看見一點垃圾是非常難的。僅僅有一次在日本東京等車的時候,我們在一個偏僻的立交橋下的椅子上休息。這個時候同去的一個校長終于發(fā)現(xiàn)被隨便丟在地上的幾個煙頭與幾個易拉罐等垃圾。這個校長非常高興,說:“終于看見了你們日本人也有亂扔垃圾的地方!闭诟吲d的時候,我們猛抬頭看見垃圾旁邊樹了一個牌子,上面用大大的中文字寫著:“請不要隨便丟垃圾!辈]有配上英文、韓文與日文,而僅僅是中文。垃圾旁邊放著一個標準的垃圾箱。那剛才還有點幸災樂禍的校長臉上立時掛不住了。很明顯,這上面的中文字只是告誡中國人的。至于這是不是一種歧視與偏見,我不敢說,但是,我相信這個告示牌子也不會是隨便設立的。
中國人在處處遵守秩序,處處講究公德的日本,其實會很不習慣。因為習慣了亂來的中國人,一不小心就犯了規(guī),違犯了人家的公德。在他們那里邊幼兒園與小學生做起來都非常自然的事情,在我們這里連專門教人的教師、校長都感覺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才能夠做到。適應日本的環(huán)境,感覺很累,很不自由。在日本即使人再多,也是安寧靜寂的。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是不道德的。日本人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受一種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給他人與社會添加麻煩。不給社會添麻煩,成為日本人男女老少的共同信念。正是從細小的公德開始,從底線開始,而不只是唱高調,一個民族的素質才能夠得以逐漸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