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抱樸子和陶隱居
    

正本清源:抱樸子和陶隱居

費振鐘

 這兩位人物的名聲都不算小,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方士。抱樸子就是葛洪,《晉書》記:
  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好神仙導養(yǎng)之法。從祖玄,吳時學道,得仙號曰葛仙公,以其煉丹秘術,授弟子鄭隱,洪就隱學,悉得其法焉。

  《抱樸子》自序中說:
  洪之為人也,而騃野,性鈍口訥,形貌丑陋,而終不辨,自矜飾也。冠履垢弊,衣或襤褸,而或不恥焉。俗之服用,俄而屢改,或忽廣領而大帶,或身促而修袖,或長裾曳地,或短不蔽腳。洪其于守常不隨世變,言則率實,杜絕嘲戲,不得其人,終日默然。故邦人咸稱之為抱樸之士。是以供著書,因以自號焉。
  陶隱居即陶弘景,又字通明,號貞白,丹陽秣陵人,《太平廣記·神仙》錄:
  貞白先生陶君……幼而聰識,長而博達,因讀《神仙傳》,有乘云馭龍之志。年十七與江斅、褚炫、劉俊為宋朝昇明四友,仕齊歷諸王侍讀。年二十余,稍服食,后就興世觀主孫先生咨稟經法,精行道要,殆通幽洞微,傅奉朝請,乃拜表解職……遂入茅山,又得楊許真書,遂登巖告靜,自稱華陽隱居,書疏亦以此代姓名。

  隱居也作自述道:
  隱居先生在乎茅山之上,以吐納余暇,游乎方伎……
  道教至晉、宋時代,在中國南方聲勢很大,葛洪和陶弘景應該說是這一時期里的前后代表。并且,從上面的傳、錄中還可以看出,葛洪與陶弘景之間還有一種傳承關系,由于受葛洪《神仙傳》的影響,青年陶弘景產生了學道的志愿,從而日后在茅山開創(chuàng)了東南道教新圣地。歷來講道教,并沒有多少思想學說上的事情可論,大都從神仙方藥這類具體問題著眼為要?幢阕痈鸷榕c華陽隱居陶弘景亦如此。葛洪著《抱樸子》,代表他的道家特點的內篇二十卷,按他自己的說法,其內容專門“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yǎng)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理論上的論說較次要,介紹金丹、仙藥、黃白這些修真養(yǎng)性、得道成仙的具體方法才是主要目的。至于陶弘景,他自然首先也是一個燒藥煉丹的專家,自從到了茅山后,四十多年時間中,陶弘景重要的事情就是用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合飛丹”,據說這種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對人能“飛化”成仙大有效驗,直至晚年,他還燒煉出了“善勝”、“成勝”兩種仙丹,可見他一生是怎樣致力于神仙事業(yè)的。
  中國文人對于道教的信仰,大概以東晉、南朝時最厲害。很多文人都皈依道教,據學者的考證,那時凡名字帶著一個“之”的士大夫文人,毫無疑問都是道教信徒,看《世說新語》之類的書,“之”字號的文人真是多,可見道教徒在士大夫階層中的比重。為什么?這個問題,顯然與處在亂世中的文人特別希望保全性命的愿望有關,文人的養(yǎng)生要求,越來越上升到了超越一切世俗之上的自然之道。著名文人嵇康,就曾經洋洋灑灑寫過一篇《養(yǎng)生論》,代表那時的士大夫文人集團,表達了他們尊崇性命的強烈愿望和現實要求。不難想像,道教在養(yǎng)生方面的理論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打動了士大夫文人,使他們成為這些養(yǎng)生理論和方法最熱情、最起勁的追隨者和實踐者。且不要說養(yǎng)生怎樣給生命憂患之中的文人帶來多少幻想,多少精神上的安慰和歡樂,也帶來多少生理上的變態(tài)及肉體上的痛苦,帶來多少生命的危害,在這一切的另一面,由于士大夫文人對養(yǎng)生的熱心推動,與養(yǎng)生密切相關的醫(yī)方研究亦空前發(fā)達起來了。晉、宋以后三百年間,士大夫文人醫(yī)方的著錄,數量上可以說大大超過了以前,說這三百年是一個養(yǎng)生的時代,從生命和醫(yī)學的兩種角度上看,都沒有什么問題。
  人們記住了這個養(yǎng)生時代的特點,當然也就不能不記住抱樸子和陶隱居。假如你單單把他們當作有名的道士,以為他們不過是身穿太極衣、頭戴五常冠、手持木劍、口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之輩,那就不免小看了他們作為養(yǎng)生學領袖的意義了。一代有一代的文化,由于抱樸子和陶隱居從“性命”的根源性上疏導了當時士大夫文人普遍的生存焦慮,從而不但使養(yǎng)生文化成為那一時代最突出、最有影響的文化時尚,而且還使之相沿成習,成為士大夫文人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恰恰因為這一點,抱樸子、陶隱居的名字才具有那個時代特殊的文化魅力。一部《抱樸子》成為那時士大夫文人必讀的生活教科書,自不必說有多么大的感召力,就是陶隱居以道自命、入山修真之初,據史傳上說,那也傾動了建康城里多少名人,“公卿祖之征虜亭,供賬甚盛。車馬填咽,咸云宋齊以來未有斯事”。他就這樣去了山中,潛心著述,為士大夫文人們尋一條生命的康莊大道去了。我見到幾部醫(yī)史,都將抱樸子和陶隱居列為魏晉醫(yī)學中最有貢獻的人物,起初理解上還不夠深入,現在重讀抱樸子和陶隱居,看到他們怎樣在中國原始養(yǎng)生學基礎上,進一步融入了士大夫文人的“性命”觀點,建立了適合中國士大夫文人生命理想的養(yǎng)生學,這才感到他們進入中國醫(yī)史實在并不缺少資格。相比之下,那種簡單地從醫(yī)藥技術和經驗的角度來解釋他們醫(yī)學才能的說法,反而顯得有點淺薄,雖然他們兩個人確實都在專修神仙導養(yǎng)之外寫了不少的醫(yī)藥著作,如抱樸子的《肘后備急方》,陶隱居的《陶氏效驗方》,然而總不如在思想深處找出他們與醫(yī)學之道根底相連的地方更能夠說明問題的本質。
  抱樸子出身貧寒,一生經歷富有傳奇色彩。他從小靠借書閱讀而能博覽群書,后由于戰(zhàn)亂頻仍,沒有能夠做成文人,可好幾回做了帶兵打仗的武官,他在箭法、刀法和杖法上都有過人之處,是從刀光血影中走過來的人,最后辭了征召和爵位,帶著子侄一千人,跑到南方廣州羅浮山“煉丹以求遐壽”去了,八十一歲托言尋師,“尸解得仙”,終成道家正果。陶弘景卻生在名門士族,小時候即有異稟,年輕時為王室服務,并且結識了后來成為梁朝武帝的蕭道成。他的隱身道門,完全是為了完成他的素志,雖說他在隱居地茅山筑高樓、聽松風、游泉石、煉飛丹,然而他又是皇帝的高參,京城里的政治大事,常常要向他咨詢的,所以“時人謂之山中宰相”。他的死,也極其不同尋常,“自知應逝,逆亡日,為告逝詩……卒時年八十五,顏色不變,屈伸如常,香氣累日,氛氳滿山”。抱樸子和陶隱居兩人的年歲,在那個往往短命的時代都活得挺長的,而且都以死對肉體的解脫,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們應該承認,抱樸子和陶隱居對未來最大的貢獻,就在于他們都成了養(yǎng)生文化的標本。如此,褻瀆了兩位神仙也未可知.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