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今天的中國,該用怎樣的座標體系去評價釋永信,評價少林寺,去看待傳統(tǒng)宗教,甚至如何看待宗教復蘇現象,恐怕全社會沒有共識。對釋永信來說,對內,如何管理僧眾、沙彌以及少林寺內其他身份的群體,如何管理龐大的財務,如何管理隸屬的商業(yè)機構;對外,如何與地方政府打交道,與上級管理部門理順關系,如何與周圍的居民相處,如何與外界各種合作方式不同的機構打交道。凡此種種,都是前人無法給出答案,社會也無法給出答案的難題。
釋永信注定是中國最受非議的宗教人士。
外形上,這個人絲毫沒有國人心中高僧大德慈眉善目、睿智深沉的影子,反有幾分精明犀利農民企業(yè)家味道;他的履歷出身,與文學作品勾勒出的少林方丈印象更是相去甚遠;而他升座方丈后一系列轟轟烈烈舉動,更與傳統(tǒng)宗教的形象背道而馳。
中國找不到第二個宗教人士像釋永信一樣,從出現在公眾視野,就一直遭遇公共形象危機。事實上,面對公眾質疑,釋永信一直在不斷自我調整和學習。然而,對他的爭議和質疑卻不斷升級,從他到底是個宗教人士還是個商人,逐漸上升到他是否侵吞財產,最終出現包養(yǎng)女大學生、嫖娼以及與女明星有染的謠傳。
但是,少林寺是一個太過特殊的寺廟。作為一個最有國際影響力、收入最多寺廟的方丈,釋永信無可避免地身處復雜糾結的利益漩渦中心。他要面對的處理的問題,遠非常人可比,某種程度上,在他這個位置上,非議和傳聞無可避免,換一個人,未必就能做得比釋永信更好。
沒有答案,只有非議
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少林寺的方丈該怎么做?沒有人能告訴釋永信。
少林寺自清康熙五年始,曾長達320多年無方丈,后又在戰(zhàn)亂中迭遭兵燹,僧人多次棄寺而逃,1949年時,該寺只剩幾個行動不便的老僧。到釋永信22歲成為住持時,他在fo門青燈下不過6年時光而已。
假使少林寺千年傳承不絕,釋永信曾受大德高僧多年熏陶,前輩們的經驗也完全無法適用于今日世界。過去的寺院,靠寺院所轄的土地山林和香火供養(yǎng),今日寺院土地房產均非宗教社團所有,已不可能靠田產、地租和香火維持生計,而每日涌來成千上萬游客和前來投效的習武愛好者,更為過去無法想象。
甚至,對釋永信是否該像經營企業(yè)一樣經營少林寺,輿論本身就存在極大爭議。贊同者云,市場經濟時代,少林寺就該盤活少林寺品牌的資產,釋永信的種種努力符合弘揚少林的本意。而質疑者認為,少林寺已是個企業(yè)集團,而非fo門凈地,但也無法給出一個少林寺該做哪些、不該做哪些的邊界。
fo家的傳統(tǒng)形象是苦寒清貧,今日的少林寺則是財大氣粗,看上去與苦修早已絕緣。不過,與更多被少林寺?lián)踝×溯浾撟訌椀乃聫R相比,少林寺的僧眾物質生活待遇甚至可算微薄。不少香火稍微旺盛的寺廟,小和尚月工資比大都市白領更高,F代社會無可避免地要顛覆僧侶傳統(tǒng)形象,譬如日本和尚不但可娶妻生子,安家寺廟附近,每天像在公司上班。
不能不考慮的是,只要“武俠熱”存在一天,在中國武俠文化中占據最重要座標的少林寺,就是個市場價值極大的商業(yè)品牌,釋永信不用,與少林寺沾邊不沾邊的人,都會打它的旗號。少林寺品牌在國外被人大量搶注即是證明。這份特殊“榮耀”,是全世界任何宗教社團都沒有的。
事實上,在今天的中國,該用怎樣的座標體系去評價釋永信,去評價少林寺,去看待傳統(tǒng)宗教,甚至如何看待宗教復蘇現象,除了認為釋永信做得不好之外,恐怕全社會沒有任何共識。
人們在以傳統(tǒng)眼光,甚至是影視劇中少林方丈的標準形象來衡量釋永信的同時,少林寺又被目為一個旅游勝地和武學圣地。宗教場所變成旅游景點,是今日世界的一個共同現象,這種異化程度,恐怕沒有哪里可與中國相比,而少林寺則是典型中的典型。
僅僅是每年高達150萬的游客,就使少林寺不可能成為清凈之地。對釋永信來說,對內,如何管理僧眾、沙彌以及少林寺內其他身份的群體,如何管理龐大的財務,如何管理隸屬的商業(yè)機構;對外,如何與地方政府打交道,與上級管理部門理順關系,如何與周圍的居民相處,如何與外界各種合作方式不同的機構打交道。凡此種種,都是前人無法給出答案,社會也無法給出答案的難題。
有生財之門,無散財之道
少林寺雖然在商業(yè)化道路上走得很遠,但平心而論,好歹它還保住了底線。要知道,今天商業(yè)開發(fā)宗教資源的投資主體五花八門,從政府機關、行政事業(yè)單位、宗教人士、信徒,到企業(yè)、商人、社團,幾乎無所不包。它甚至是市場準入最寬松的一個領域。
現行宗教政策加上種種優(yōu)惠政策,如土地無償劃撥、建設費減免、經營稅免征等,令投資寺廟成為最有利可圖的事業(yè)之一。
如無釋永信的強勢,誰知道少林寺是否會面臨寺廟常見的命運:寺廟不必為僧侶管理掌控,或承包、或分成,完全視乎投資者意愿。甚至專門充任門面的職業(yè)假和尚群體也應運而生——上述遍布中國大陸的奇觀,被擋在少林寺院墻之外,可算釋永信的一大功績。
強勢如釋永信者,也曾多次對媒體公開抱怨不公:少林寺被包裹在當地規(guī)劃的少林大景區(qū)中,整個景區(qū)門票與少林寺捆綁銷售,門票收入,少林寺與地方政府
三七分成。但是,當少林寺拿著官方發(fā)布的游客數字去結賬時,往往會被告知“那是對外宣傳”。實際結賬要打不少折扣。于是少林寺在廟門口自己加裝了檢票器,專門派人守在門口二次驗票。甚至少林寺的僧人回寺院被景區(qū)大門的保安攔住盤問亦時有發(fā)生。兩者的利益矛盾,歸根到底是“少林寺”品牌的歸屬。在登封市政府眼里,“少林寺”的品牌就算不是明確的國有資產,也絕不是釋永信私人所有或少林寺集體所有。所以,出現了地方和少林寺共
同使用“少林寺”品牌的格局。
不過,雙方各自使用“少林寺”品牌開公司還可相安無事,但2009年12月,釋永信從媒體上得知由當地與港資合資成立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并準備于2011年上市時,終于對簿公堂。雖然“上市風波”最終平息,但根本利益糾結卻未解開。
按一些法學家的解釋,由于歷代少林寺的修整,多由官方出資,而文革后少林寺的修整重建,亦有國家文物局、旅游局出資,故少林寺當屬國有資產無疑。至于大陸土地所有制,更是明確了宗教團體在城市的土地歸國家所有,對土地和房屋均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釋永信和少林寺所有的,只是他開發(fā)“少林寺”這個品牌積累起來的財富。
沒有人能說得清少林寺積累了多大一筆財富,也沒有人知曉這筆財富的管理方式,少林寺的一切盡在釋永信個人的掌控之中。巨額財富和高度不透明的財富管理方式,自然讓釋永信難以擺脫時不時的懷疑和指控。
fo門生財有道,卻鮮見散財濟貧,釋永信自然想扭轉其負面公共形象。2005年,少林寺先后開設收養(yǎng)孤兒的少林慈幼院和藥局、書局,釋永信希望能展開更多的慈善公益活動。
但這些慈善活動幾乎不為媒體所知,效果亦未盡理想。如少林藥局,除一些有成本的中成藥,其他的藥免費,看病全部免費。然而少林藥局已成立5年有余,周圍山民大多從未來過,一位老婦想起自己曾在犯關節(jié)炎時去扎過針,說“扎針沒要錢,但那一小瓶藥100多,太貴了,我沒拿!
若做橫向比較,或許不難理解為何少林寺始終遭輿論非難。
在現代歐洲,教會一直是慈善事業(yè)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受捐贈者,也是捐贈者。其善款主要的社會流向,是醫(yī)院、學校、孤兒院、養(yǎng)老院之類的福利機構。在現代國家的社會服務功能出現之前,教會甚至是其唯一的提供者。西方教會的善款除用于本土,也用于第三世界貧困地區(qū)。
受西方宗教強大的社會反哺功能刺激,臺灣的證嚴法師憑借一己之力,建立了龐大的慈濟基金會,30多年來籌集上百億臺幣善款,均反饋社會,邁出了傳統(tǒng)宗教積極反哺社會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她在以宗教神圣的信譽為擔保,大大推進臺灣社會公益事業(yè)發(fā)展的同時,也令更多人敬畏、跟隨神圣宗教。
無論是與臺灣的證嚴法師,還是與西方基督教相比,釋永信都顯得深諳生財之路,卻乏散財之道。這恐怕也是大陸傳統(tǒng)宗教適應現代社會的最重要一課。
釋永信的能與不能
相比中國傳統(tǒng)宗教,基督教在經濟來源上曾有過極大的特權,譬如教廷征收的什一稅;在斂財聚物上,教會也曾無所不用其極,其歷史上的種種惡行惡狀,遠非中國傳統(tǒng)宗教可比。但到了今天,不但特權早被剝離得干干凈凈,其他收入來源也基本斷絕,完全靠慈善機構捐贈和信徒募集;窘鉀Q了信仰的“純潔性”與教會支配財產的“世俗性”之間的矛盾。
在財產管理上,西方教會原本就有一套極為嚴密的財產管理制度,隨著其特權被剝奪,更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可靠的代理管理模式。現代信托業(yè)的誕生,即來源于對教會財產的捐贈。理論上,教會財產屬于全體信眾,賬目往來高度公開透明,以便社會監(jiān)督善款流向。神職人員只負責募款,決定善款用途,絕不涉足商海。
相比之下,東亞的日、韓和臺灣地區(qū),fo教等本土傳統(tǒng)宗教,雖然不斷借鑒和吸取西方經驗,但對“神圣資產”的管理,仍處于摸索和有待成熟的階段。而以少林寺為代表的寺廟,企業(yè)與宗教界限模糊性,此為大陸獨有現象,自與今日世界格格不入,無怪乎釋永信首先被外媒加諸CEO的稱號。
不能不說,基督教在今天的中國,雖然傳播上有種種先天不利因素,但近些年卻以驚人速度有效擴散,與其有一套成熟完備的自我管理模式有很大關系。它較之寺廟正熱衷追逐GDP和利潤的傳統(tǒng)宗教,公共形象上就有極大的先天優(yōu)勢。
尤須看到的是,傳統(tǒng)宗教今天日益呈現出官本位色彩、對香火收入的追逐,使它很容易出現親近權貴的不自覺選擇——它不但無法起到社會階層的彌合功能,更是對宣揚眾生平等教義的直接諷刺和解構。
在聚財上,釋永信能做的,恐怕就是不斷從戰(zhàn)線鋪得極廣的商業(yè)和投資活動中逐漸收縮,最終退出商業(yè)活動,只坐收以往的資產收益,注意力由商業(yè)推廣,轉向弘揚fo法等宗教事務中。而財產管理事項,則全部委托信托機構。做到fo祖心頭坐,雙手不沾錢。
但讓釋永信在致富的康莊大道完全掉過頭來往回開,把少林寺變成一個完全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宗教場所,就算他有此心,地方政府也無法接受。這是一筆巨大的財政收入。同理,遍布大陸名勝山川的寺廟,也斷無可能像臺灣一樣,所有寺廟不收門票。不說地方政府,光形形色色的投資人的權益問題,就會成為一團解不開的亂麻。
從當地政府試圖將少林寺上市的努力也不難看出,fo門凈地躋身商海和資本市場,由不得釋永信。而專家學者圍繞質疑少林寺上市的爭議,多集中在少林寺這筆巨大的國有資產,登封當地是否有資格將其“賤賣”。這無疑是在暗示,宗教資源的公益性質被異化,已為主流社會認可。
顯然,有沒有釋永信,少林寺的商業(yè)化和企業(yè)化,都是無可避免的命運,區(qū)別只在是由釋永信主導還是非釋永信主導。
釋永信能有效地散財于社會嗎?能。也不能。如果只考慮把將少林寺的巨額財富捐出去,這沒有任何問題和障礙,如果他想學習國外,通過建立公益基金會的方式,完全自作主張決定款項用途,取之于民,則會面臨難以克服的合法身份與資格問題。大陸現行法律法規(guī)的種種限制和門檻,使得少林寺散財遠比聚財難得多。
不在考慮之列的困擾
比前述任務更難完成的,是釋永信是否能讓少林寺完成現代轉型,以適應當代社會百姓對宗教信仰的需求。
近30年來,中國大陸宗教復興呈現越來越熱的勢頭。據社科院2010年的統(tǒng)計數據,大陸fo教徒已達到1.8億。雖然傳統(tǒng)宗教在復興,但那些名剎古寺在宗教中的地位,卻明顯呈現出相對邊緣化的趨勢。
除名剎古寺自身過于商業(yè)化,讓信徒望而卻步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它們在滿足現代社會信仰需求時,面臨先天不足的適應性尷尬:
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由同宗、同鄉(xiāng)、同事構成的熟人社會,浸潤了濃厚的儒家人情倫理規(guī)范。它可起到精神和情感紐帶、群體歸屬感,慰藉心靈的作用。故fo教寺廟雖多建在清幽僻靜之地,卻足以勝任信眾偶爾燒香朝拜的需求。
而今天中國由封閉社會走向開放社會,封閉的熟人社會解體,游離出來的個體,不但喪失了熟人社會可提供的精神資源,還面臨轉型時代特有的焦慮、孤獨和缺少歸屬感困境。他對歸屬感、心靈撫慰,以及堅實的道德和倫理依靠有著強烈渴求。而宗教信仰是解決這種渴求的一個重要途徑之一。
此時的社會宗教信仰需求,就要求宗教機構要走進都市,走向人間,而不是繼續(xù)藏于名山,F實的巨大供需落差,讓臺灣的fo教界有了“人間宗教”的提法,寺廟開始往城鎮(zhèn)居民點建,僧侶積極走出山門,進入社會。在日本,則是更早就基本完成了社區(qū)化的布局。
反觀少林寺這種門票價格高達100元的寺廟,不但難以想象它能勝任新時期大紅的宗教信仰需求,甚至寺廟與信眾的傳統(tǒng)聯(lián)系方式也早被切斷。大陸不少城鎮(zhèn),近年出現了一批由信眾自發(fā)在社區(qū)中集資修建的袖珍寺廟,雖然其簡陋到無法稱之為寺廟,甚至沒有真正的和尚,但聊勝于無,而且體現出真正的信仰需求。
而西方社會幾百年的社會轉型,使基督教有了充分的演進,對現代社會有強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在社會功能上,基督教顯然在社會的撫慰功能、反哺慈善功能、階層彌合功能、提供道德座標功能上,提供了強大的現實影響力。就純技術而言,無論是組織、宣傳,還是宗教活動的具體形式,乃至理論建樹,均有成熟而豐富的經驗。
在中國,盡管基督教的上述社會功能因客觀因素尚未充分施展發(fā)揮,但較之傳統(tǒng)宗教體現,已顯示出極為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僅以其在集體宗教生活中的周到細致的設計為例,在撫慰今日社會特有的焦慮癥、孤獨癥上,就為中國傳統(tǒng)宗教遠遠不及。
現代社會的進步,是一個不斷對神圣祛魅的過程。在西歐諸國,已出現了宗教色彩日漸淡化,人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地區(qū),宗教意識越淡的明顯趨勢。但在一定時間內,宗教的社會作用不可能淡化到無足輕重的程度。
其最不可忽視的社會作用,是宗教在一個社會、一種文明當中,為之提供穩(wěn)定的社會道德和價值觀的倫理資源。宗教機構接受捐贈、布施,反哺社會、救濟貧者時,始終伴隨著對公眾向善的倫理勸戒宣導。
對今日中國社會而言,所謂的道德危機,并非人心真的變壞,而是傳統(tǒng)社會組織方式的解體,導致與之配套適應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失去了神圣性和約束力。而政府在逐漸淡化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時,其道德教化角色亦隨之隱退。在這樣的轉型社會,卻又恰恰特別需要一個道德教化者的重要角色。
那么,像少林寺這樣的傳統(tǒng)宗教的典型代表,能為今日社會扮演這樣一個重要角色嗎?
這好像不是一個正確的問題,因為今天困擾釋永信的,根本就是一個在中國環(huán)境下,正在不斷成長著的企業(yè)家的煩惱。
記者:黃章晉
來源:鳳凰周刊
-----------有生財之門,無散財之道
fo門罪人
-----------
本帖最后由 Snapview 于 2012/3/12 09:37 編輯 m.gydjdsj.org.cn/hushi/fo陀講對于三寶要存恭敬之心,那怕僅僅是個著三衣的假和尚。心存疑就好,還是不評論為妙。
-----------釋迦牟尼fo說:fo教最后不是毀于外道,而是被fo教內部的勢力毀滅!
嘿嘿!少林禪寺→少林公司;永信→CEO,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