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石氏傷科“十二字”手法簡介
    

推拿按摩:石氏傷科“十二字”手法簡介

作者:陸品蘭

--------------------------------------------------------------------------------

關鍵詞:石氏傷科 十二字手法要訣
    石氏傷科,不僅師承家學,而且廣采傷科各家之長,兼收中醫(yī)內、外及針、推各科之精英,主張臨床辨證,內外兼治,可謂獨樹一幟,心法頗多。特別是在骨折、脫臼、傷筋等疾患的治療中,首重于手法整復,然后夾縛固定,再施以外敷內服,并總結出具有穩(wěn)準而快,剛柔相濟的“十二字”手法要訣。茲介紹如下。
    1“十二字”手法簡介
    石氏“十二字”手法為“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搖轉”。分述于下。
    拔:吾師石幼山說:“拔用于骨折后斷端重疊”!独韨續(xù)斷秘方》中也說:“若骨向右,則向左邊拔入;骨向左出,則向右拔!
    伸:也用于骨折對位不佳,臨床中往往拔伸二字連用。《理傷續(xù)斷秘方》中說:“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者,有斜拔伸者”。
    捺:指以一手或雙手將斷骨自高處向下按捺,使斷骨的分離得以接續(xù),使移位得以矯正。《理傷續(xù)斷秘方》中又說:“拔伸不入,搏捺相近”。
    正:用于骨折后歪斜不正,捺和正也都常連貫使用。
    拽:是向前拉,或者對抗牽拉。危氏稱“拽直”,《普濟方》又稱“拽伸”。
    搦:是握住、抱住之意,危氏稱“搦歸窠”。
    端:用于二手或一手拿定斷端之處,從下向上,或從外向內端托。
    提:是提挈之意,挈之向上皆曰提,將下陷之骨提出還原!夺t(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上說:“提者,謂陷下之骨提出如歸也”。
    按:用單手或雙手的掌部或掌根向下或向里按壓。《醫(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上說;“按者,謂之手往抑之也”。
    揉:謂順也!鞍茨υ蝗,必手掌或拇指在體表作移動揉轉”,一般不離開接觸的皮膚。
    搖:是上下左右擺動,擺動的幅度要園,范圍由小到大,力量保持均衡。
    轉:指旋轉之意,主要用于關節(jié)部之傷筋,亦用于骨折后有旋轉移位者。
    以上“十二字”手法為石氏傷科治療骨折、脫位、傷筋時常用手法。在不同情況下,操作手法宜各異,隨癥應用,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石氏傷科“十二字”手法中,拔伸捺正主要用于正骨;拽掐揣提主要用于上骱;按揉搖轉主要用于理筋。但在實際應用時又不能機械地分開,應該時而合用,時而分用,主要取決于損傷的具體情況。
    2應用體會
    應用石氏傷科“十二字”手法,對多種骨傷科病癥有較好效果。
    2.1下頜關節(jié)復位法。
    自古以來,多采用口內復位法,而石氏對下頜關節(jié)脫位,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了口外整復位。施治過程中必須抓住二個重點。一是大拇指應按在牙根盡處,二是靈活有力地運用“按搦”手法,以克服該部肌肉緊張。具體方法為:醫(yī)者站在患者前方,雙手拇指分別置于兩側下頜體與下頜支前緣交界處。其余四指與拇指配合施旋“端”法。把住下頜體,然后雙手拇指由輕而重向下按壓下頜骨,余指同時用力將其向后方推送,聽得滑入關節(jié)之聲響,即為復位成功。石氏這一復位法,既可避免復位手指被患者誤傷,又不致造成兩拇指伸入口腔內引起惡心感;颊呔褚膊灰拙o張,從而能配合術者使用拇指施按捏法。
    2.2髖關節(jié)后脫位的俯臥牽拉法。
    整復本病,歷代采用仰臥或側臥位。其整復方法有十多種。石氏根據前人的經驗而有所創(chuàng)造,采用“俯臥牽拉法”整復髖關節(jié)后脫位,方法獨特而有效。具體操作為:在兩助手反方向拔伸牽引下,術者一手按患者腰骶部為支點,另一手捫及錯移向后上的股骨頭,用力向下推按即可復位。此法從力學角度來講,一助手和術者用力方向是一致的,加之術者一手直接捫及移位的股骨頭用力旋推按法,使股骨較容易納入髖臼,故頗具科學性。石老曾提出,由于髖關節(jié)周圍肌肉、神經、血管豐富,而患者多數是年輕力壯者,如果用力不足,則難以復位;而施力過重,容易增加髖部意外損傷,往往招致股骨頭血供障礙或骨折等并發(fā)癥。
    石老在整個手法施治過程,用力和緩,往往在無麻醉條件下進行的,不少脫位已過半月者,都獲得成功。個別脫位超過一月的患者,采用俯臥復位法,亦得到滿意的復位。石老采用此法不僅手法敏捷,同時整復后注意理筋,使股骨頭納入髖臼后,即轉為仰臥稍屈髖并使患肢外展內旋,以舒理筋絡,使股骨頭在髖臼中更為穩(wěn)定。
    石氏在臨床上不論脫位或骨折,強調術者要“知其體相,識其部位”。對損傷局部內外有一個立體認識。同時主張施法宜早不宜晚,宜輕不宜重,在輕字上下功夫。要做到剛柔相濟,動作輕巧,助手和醫(yī)者,動作一致,力求穩(wěn)當,恰到好處。不可粗暴,盡量避免減少病人的痛苦。如小兒肘關節(jié)半脫位,石氏手法是將肘部伸直位,前臂旋后,并強調只有旋后要充分,有時在旋后的最后幾度才能復位成功,只要抓住旋轉重點才能使嵌頓于肱橈關節(jié)的關節(jié)囊得以擠出。手法對本病另一特點是一手捏住肘部,一手捏住手腕同時旋轉,從臨床角度來看,大部分癥狀痛在肘部,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患兒痛在腕部,復位過程中往往感到腕部有復位彈響。此外在施行手法同時可依病辨證施治,并配合中藥內服、外敷、熱敷等療法,更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