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彭靜山《針灸秘驗》選介
    

針灸拔罐:彭靜山《針灸秘驗》選介

彭靜山《眼針療法》選介

一、眼針的穴位:總名“眼針眶區(qū)十三穴”。穴的位置均距眼眶2毫米。找穴時以瞳孔為中心,按鐘表的比擬把各分區(qū)辨清楚,每個穴占據(jù)眶內眶外一定的范疇,找穴要準是首要條件。

二、選穴原則:
1、循經取穴:即取病所屬經之經區(qū)穴位。2、看眼取穴:哪個經區(qū)絡脈的形狀、顏色最明顯即取哪一經區(qū)穴。3、病位取穴:按上、中、下三焦劃分的界限,病在哪里即針所屬上、中、下哪個區(qū)。如頭痛項強,不能舉臂,胸痛等均針上焦區(qū);胃痛,脹滿,脅痛等針中焦區(qū);臍水平以下,小腹,腰臀及下肢,生殖、泌尿系統(tǒng)疾病均針下焦區(qū)。

三、選針:直徑0.3毫米0.5寸針為宜。

四、刺法:
1、點刺法:在選好的穴位上,一手按住眼瞼,病人自然閉眼,在穴區(qū)輕輕點刺五次到七次,以不出血為度。2、眶內刺法:在眶內緊靠眼眶眼區(qū)中心刺入,眶內針刺是無痛的,但要手法熟練,刺入準確?魞榷加弥贝,針尖向眼眶方面刺入。進針0.5寸。手法不熟時,切勿輕試。3、沿皮橫刺法:應用在眶外,在選好的經區(qū),找準經區(qū)界限,向應刺的方向沿皮刺入,可刺入真皮達到皮下組織中,不可再深?敉庋ň嘌劭暨吘2毫米。每區(qū)兩穴的不可超越界限。4、雙刺法:不論直刺、橫刺、刺入一針之后可在針旁用同一方向再刺入一針,能加強療效。5、表里配合刺法:眶內、外各刺一針。6、壓穴法:在選好的區(qū)穴,用手指壓迫,病人感到酸麻為度。7、眼區(qū)埋針法:王不留、皮內針均可。8、電針:不得氣的,經用眼針后5分鐘還不生效的病人,可在針柄上通電流以加強刺激。9、繆刺法:一側有病,針患側無效時,可在對側眼區(qū)同名穴針刺之。10、配合其它療法:可單獨使用,也可配合其它各種療法。

五、進針法:進針要穩(wěn)、準、快。一手持針,另一手按住眼瞼進針。

六、手法:快速刺入后,不用提插、捻轉、開合任何手法。刺入以后病人感覺有麻酸脹重或溫熱、清涼等感覺直達病所,是得氣的現(xiàn)象。如未得氣,可以把針提出1/3改換一個方向再刺入,或用手刮針柄,或用雙刺法。有的人怎么也不得氣,多針幾次,亦可生效。

七、留針:不宜過久。至少5分鐘,最長不可超過15分鐘。

八、起針:右手二指捏住針柄活動幾下,緩緩拔出1/2,少停幾秒鐘再慢慢提出,急用干棉球壓迫針孔片時。

九、適應癥及配穴治療:

眼針的功能:止痛消腫,安神定志,理氣和血,通經活絡。

效果迅速的適應癥及配穴治療:

1、中風偏癱:新中風偏癱經過搶救已過危險期,針上、下焦區(qū),可以應針而效。但病程過久,數(shù)月以至數(shù)年,筋骨肌肉均正常者,仍然有效。如果因病久發(fā)生肌肉萎縮,骨骼變形,肩肘屈而不伸或伸而不屈,手不能握或握固難開,下肢屈伸不利,內、外翻足,腦軟化,腦萎縮者,效果多不理想。

初期偏癱,讓病人仰臥伸腿,將患側屈膝,令足心踏床面,穩(wěn)固不動者必有效,如果患足踏床面時左右搖擺不定或不能踏床者,均無效或其效甚微。

2、急性扭傷:針下焦區(qū),效果良好。

3、落枕:針雙上焦區(qū)。

4、降血壓:針雙肝區(qū)可調整血壓,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5、痛經:針雙下焦區(qū)。

6、遺尿或尿頻:下焦區(qū),肝區(qū),腎區(qū)。

7、心律不齊:雙心區(qū)。

8、膈肌痙攣:中焦區(qū)。

9、胃痙攣:中焦區(qū)。

10、頭痛:上焦區(qū),偏頭痛配膽區(qū),后頭痛配膀胱區(qū)。

其它適應癥:

1、目赤痛:肝區(qū)

2、近視:肝區(qū)配內睛明。

3、眼瞼下垂:脾區(qū),上焦區(qū)

4、針眼:脾區(qū)

5、電光性眼炎:上焦區(qū),肝區(qū)

6、鼻炎:上焦區(qū)、肺區(qū)

7、音啞:肺區(qū),上焦區(qū)

8、喉痛:肺區(qū),上焦區(qū)

9、舌痛:心區(qū)

10、牙痛:上焦區(qū),患側翳風(齲齒不效)

11、耳聾耳鳴:肝區(qū),上焦區(qū)

12、三叉神經痛:上焦區(qū)。第一支痛配瞳子髎;第二支痛配四白;第三支痛配頰車

13、面肌痙攣:上焦區(qū),脾區(qū)

14、面癱:雙上焦區(qū)

15、項強:雙上焦區(qū),膀胱區(qū)

16、五十肩:雙上焦區(qū),大腸區(qū)

17、上肢不能舉:上焦區(qū)

18、老年慢性氣管炎:肺區(qū),咳喘穴(大椎兩旁5分,向大椎斜刺5分深,不留針)

19、胸痛:上焦區(qū),心區(qū)

20、背痛:上焦區(qū),膀胱區(qū)

21、腰痛:下焦區(qū),腎區(qū)

22、尿路結石腰痛:下焦區(qū),腎區(qū)

23、腰脅痛:中焦區(qū),肝區(qū)

24、坐骨神經痛:下焦區(qū),患側膽區(qū)

25、胃痛:中焦區(qū),胃區(qū)

26、膽囊炎:膽區(qū)

27、膽道蛔蟲:肝膽區(qū)

28、胰腺炎:中焦區(qū),脾區(qū)

29、嘔吐:中焦區(qū),胃區(qū)

30、拒食癥:胃區(qū)配四縫

31、便溏:大腸區(qū)

32、痢疾:下焦區(qū),大腸區(qū)

33、便秘:大腸區(qū),左腹結皮內針

34、膝關節(jié)痛:下焦區(qū),膝眼

35、下肢痿軟:下焦區(qū),腎區(qū)

36、足跟痛:下焦區(qū),膽區(qū)

37、神經衰弱:上焦區(qū),腎區(qū),心區(qū)


十宣與手麻木
彭靜山·《針灸秘驗》

手指麻木,多為中風之兆,亦有血虛與外邪阻滯經氣發(fā)而麻者。

屬中風之兆者,多從無名指或食指先麻,次漸累及其余三指。血虛發(fā)麻,伴隨著血虛證。外邪所致,多有痛與麻并見。

針刺十宣,對各種手指麻木,均有良效。刺前,醫(yī)者用手將患肢從肘部捋至指尖數(shù)次,令其指尖充血,然后用毫針點刺出血。一般針幾次即見效。不見效者,配合十二井穴。麻木消失后,再灸風市數(shù)日,以防中風。

血虛手指麻木者,取所屬經絡的俞募穴刺之。

外邪所犯者,“以痛為俞”,配取瘀絡出血。即痛處的旁邊有明顯的靜脈突出,放血出之即效。
經絡的觸診﹝轉貼﹞

摘自 彭靜山《針灸秘驗》
 
借醫(yī)生指腹的感覺察知經絡和經穴的異常反應。此法簡便易行,準確實用(是針灸臨床不可缺少的診法之一)。

方法:循經觸摸,體表見熱、腫,彈性強,壓痛顯著, 皮下硬結等,可知為經氣實;體表溫度低下,無彈性,按之酸麻不痛,陷下等,可知為經氣虛。

觸摸時,見有硬結、壓痛、敏感、快感的反應點,此點即為病穴。壓痛強烈,多屬實癥;壓有快感,多屬虛癥。病穴有助于明確診斷,刺灸病穴常獲良效。

觸診的順序:背俞穴、募穴、部穴、原穴、絡穴、特診點、過敏點和過敏帶等?梢刹〗浺敿氂|診。

十二經病的觸診要點:

肺經:肺俞、中府、孔最、膏、尺澤。
肺經實熱時,胸椎1-3旁開0.5寸處有壓痛,滑肉門和大巨亦有壓痛。肺經氣不暢時,膻中有壓痛。肺經虛寒:風門和大杼有酸沉感?┭便血:孔最有壓痛,或壓時有酸沉感。經氣虛衰時,膏肓呈高腫或彈性、皮溫低下。

大腸經:大腸俞、天摳、溫溜、曲池、合谷。
經氣實熱或排泄障礙時,曲池、肺俞、天樞、騎竹馬有壓痛。經氣郁滯時,大巨有壓痛。腸炎時,手三里、上巨虛、天樞壓痛明顯,皮溫高于鄰穴。慢性腸炎時,皮溫低下,觸有快感。

胃經:胃俞、中院、梁丘、足三里、豐隆。
胃經有實熱:中院、梁丘有壓痛。胃酸過多:巨闕、不容呈壓痛。胃經虛寒:按壓中脘、足三里有舒服感。胃潰瘍:胃俞、與其外側有過敏點,再按壓臀端時,壓痛放散至膝以下者。胃痛劇烈:天宗有明顯壓痛,按之可止痛。

脾經:脾俞、章門、地機、大包、脾俞。
消化不良或運化失常時,脾俞、章門、大包均有壓痛。血行失和:脾俞呈現(xiàn)繃緊或壓痛。脾熱、經氣阻滯:地機穴有明顯壓痛。脾虛作脹:脾俞穴按之酸沉或皮溫低下。

心經:心俞、巨闕、陰郄、少海。
心經火旺:心俞內側有壓痛。心臟瓣膜疾患:巨闕發(fā)脹,心俞外側至膏盲處有過敏點。經氣虛、功能低下:三陰交、水分、腎俞均有壓痛。

小腸經:小腸俞、關元、養(yǎng)老、小海、下巨虛。
小腸經病:關元、養(yǎng)老有反應。被風寒所侵時,天宗、風門、小海均有壓痛。小腸經病移于心經時,取關元是有效的。如灸關元治心律不齊。小腸經氣受阻的肩腫痛時,下巨虛呈壓痛,針之有效。小腸俞部位的腰痛,養(yǎng)老有明顯壓痛,針之有效。

膀胱經:膀胱俞、中極、金門、委中、昆侖、天拄、八髎。
經氣實熱:委中穴皮溫高,絡脈充盈。濕熱下注,經氣受阻,中極、金門、膀胱俞有壓痛。被風寒所侵,天柱、八髎、承山呈壓痛。經氣虛時,按中極、膀胱俞有快感。

腎經:腎俞、京門、水泉、水分、肓俞。
腎經為。核、水分、肓俞均見壓痛。腎臟為。耗I俞、京門有壓痛。當腎排泄功能受累時,筑賓穴呈陽性反應(硬結、壓痛)。因此,灸筑賓有解毒之效。泌尿系有故障時,八 髎穴有壓痛。

心包經:厥陰俞、膻中、郄門、大陵。
情志不遂、哭笑不定:膻中、郄門均有明顯壓痛。婦女月經失常、痛經或少腹有瘀血時,間使至郄門處繃緊或壓痛,針之可調經止痛逐瘀。心悸動,按壓厥陰俞、膻中有緩解之效,灸之亦效。

三焦經:三焦俞、石門、委陽、會宗。
經氣受阻,會宗、委陽、石門均呈壓痛。經氣實熱,三焦俞一帶繃緊,會宗壓痛強烈。尿閉,屬三焦經氣不宣者,石門呈脹滿。

膽經:膽俞、日月、天宗、京門、陽陵泉、外丘。
膽囊炎時,日月、京門、天宗有壓痛。膽經實熱:外丘皮溫高。經氣虛:按膽俞、日月有舒適感。

肝經:肝俞、期門、中都、曲泉。
經氣郁滯(失眠、易怒、高血壓):肝俞多見高腫、壓痛,中都呈強壓痛。肝炎(經氣實熱),內踝上二寸至中都處呈過敏帶,陽陵泉與外丘有時亦呈壓痛。性功能失常:曲泉按之痛或酸麻。

按上法找出病經病穴,結合四診八綱,決定病因、病位、病性,為治療提出有效的方案
鼻針療法 -彭靜山《針灸秘驗》

一、九穴十九點:
鼻好象一個人的整體,面朝里,背向外,盤腿坐在面部中央一樣。(如圖4)其穴位的分布則根據(jù)背坐的人體各部而劃分,但是也有例外的,比如神志點則恰當于人的腰俞附近,腰俞屬于督脈之第二號穴位,上通于腦,督脈是諸陽經的總綱,有振奮陽經的作用,也有調整陰經的功能,亦頗合理。

鼻針的穴,稱為點。因為有一穴一點、兩點、三點的,所以不叫穴而叫做點。每穴幾點,不是完全相同,因此稱為九穴十九點。穴位的位置及其作用如下。

1、降壓上下兩點
上點即印堂穴,下點即素髎穴(圖5之1、2,此兩點為原有的穴位)。能使血壓迅速下降,并可解除頭昏目脹、兩太陽痛、視力模糊、心悸亢進等癥,亦能使低血壓上升。

2、頸點
在鼻骨上端的兩側各一點,凡屬鼻針穴必須在鼻子的范圍以內。對頸項痛、肩背痛以及扭傷所致的斜頸有顯著的止痛作用。(圖5之3)

3、肩點
相當于額骨鼻突之中段(淚骨之鼻側),左右各一點。對肩胛痛、肘、腕關節(jié)間以及上肢軟組織酸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圖5之4)

4、肘點
相當于上額骨鼻突之下段(鼻翼外上一厘米),左右各一點。治療作用同肩點。(圖5之5)

5、腰三點
相當于鼻骨下端之中央一點,鼻翼上方左右各一點。對腰痛、腰酸有顯著效果。(圖5之6)

6、胃腸三點
相當于鼻尖上1.5厘米處,中央一點,鼻翼內側上左右各一點。適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胃炎、胃神經痛等,能使疼痛迅速緩解或消失。(圖5之9)

7、闌尾點
相當于鼻翼外側中段,左右各一點。對急慢性闌尾炎有消炎止痛作用。(圖5之7)

8、膝點
相當于鼻翼下左右各一點。對臀部及下肢關節(jié)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圖5之8)

9、神志點
相當于鼻尖上0.5厘米處中央.適用于頭痛,以及神經衰弱所引起的健忘、失眠、食欲不振、疲倦等(圖5之10)

作用:止痛、鎮(zhèn)靜、消炎、解痙。

適應癥:高血壓、頸項痛、肩背痛、上肢關節(jié)及軟組織痛、腰痛腰酸、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慢性闌尾炎、臀及下肢關節(jié)痛、神經衰弱等。

二、針法
確定穴位,用點眼棒或三棱針柄在穴處附近平均用力點壓,出現(xiàn)小坑處是穴;蛴媒浗j測定儀找穴。

找準穴位,用32號5分針。降壓上、下兩點,均用45度角斜刺,針尖向上。其余十七點一概直刺,不可穿透鼻軟骨,必須扎在鼻子上。

三、注意事項

1、鼻針刺激強,事先做好思想工作。
2、一概采用臥位,以防暈針。
3、刺入后有強烈的酸麻痛復合感覺,尤其是在行針時間,病人難以忍受,流淚,打噴嚏,則效果更佳。
4、針后無任何感覺的叫做不得氣,效果不明顯,應該將針拔出1/2,改方向探索穴位。
5、留針時間,由5分鐘到1小時,以癥狀消失為度。留針時間,每隔5分鐘,輕輕的用平補平瀉手法一次,針的旋轉角度,不得超過15度。
6、也有調整后仍不得氣的,這是因為經絡感覺遲鈍,或者是頑固的慢性病。不宜連續(xù)反復調整,因刺激力強,病人有痛苦,要適可而止。針刺后,不一定每次都能得氣。


針灸在臨床急救中的應用
作者:梁雄飛

  針灸不僅可以用于治療300多種常見病、多發(fā)病,而且具有可靠的急救作用,F(xiàn)僅就本人資料所及和臨床之實踐經驗,對常見危急病癥的針灸救治方法試述如下,僅供參考。

  一、暈厥

  本癥是由于一時性腦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暫意識喪失。多為患者平素體質虛弱,加之血管運動失調或神經精神因素不穩(wěn)定而誘發(fā)。

  取穴及治法:

  發(fā)作時取穴:合谷、人中、百會、少商。

  手法:先使病人取頭低足高位,同時注意保暖,維持呼吸道暢通。先針合谷、人中二穴,捻轉加提插,強刺激,不留針。隨后再針刺百會、少商,輕度捻轉,得氣后留針,間歇運針,直至完全清醒。

  發(fā)作后取穴:百會、內關、神關、足三里。

  手法:上穴均用毫針捻轉補法施治,針時囑患者放松身心,意守丹田,自然呼吸。針入穴后,則結合呼吸補瀉,吸氣時意守丹田,呼氣時意守針下,如此7呼。一天一次,共治5次為一療程。

  二、虛脫

  多因體質素虛,加之過度疲勞、大量出汗、劇烈腹瀉等原因而引起,臨床上以面色蒼白、汗出肢涼、脈微細為主癥。

  取穴及治法:

  足三里、內關穴:毫針刺用捻轉補法。

  神闕穴:用艾條隔鹽灸。

  關元穴:用艾條直接啄灸。

  病人頭低足高位,艾灸結合指針按壓法,針刺留針并間歇運針布氣催氣,以肢溫、汗收、脈起為度。針灸治療至吞咽功能完好時,及時給病人以熱飲。

  三、癲癇

  本病是一種間歇性、陣發(fā)性發(fā)作的神志失常的疾病。分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繼發(fā)性者,多繼發(fā)于腦膿腫、腦腫瘤等疾患,臨床尚屬少見。針灸治療適用于原發(fā)性癲癇。

  根據(jù)臨床癥狀的不同,原發(fā)性癲癇一般有小發(fā)作與大發(fā)作兩種類型。小發(fā)作的癥狀常類似暈厥,發(fā)作時間短暫;大發(fā)作時,一般病人均是先突然尖叫一聲,繼而跌撲昏倒,口吐白沫,牙關緊閉,口唇及全身青紫,有的發(fā)作后即呈昏睡狀態(tài)。治療本病以解痙醒腦為急務。

  取穴及治法:

  取合谷、下關、百會、太沖、涌泉、腰奇穴。

  先以筷子等物裹以布類塞入患者上、下牙齒之間,以免咬肌痙攣咬傷舌頭,隨即針刺合谷(雙)、下關穴強捻轉刺激。醫(yī)者意守針下,辨別氣感,根據(jù)針下之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持續(xù)捻針,促其清醒。清醒后再針百會、太沖、涌泉、腰奇四穴,醫(yī)者集中精力,意守針穴,囑患者意守針下,隨著運針而變換意守之穴,得氣后酌情留針,如此每周針治1~2次,直至病人面色紅潤,身體一般情況好轉后可暫停針。囑患者避免饑餓疲勞和不良精神刺激,以控制癲癇發(fā)作。

  四、休克

  本病以急性循環(huán)衰竭為主要病理改變,臨床上可見血壓下降、面色蒼白、皮膚濕冷、四肢厥逆等癥狀。常見于重度感染、中毒、嚴重創(chuàng)傷、大量出血、重度脫水、過敏等嚴重情況下,本病為一種危癥,很多危重疾病末期都常常出現(xiàn)休克。

  搶救休克宜采取綜合措施。針灸可改善癥狀,故宜積極運用,以配合治療。一部分休克單用針灸救治也可收到良效。

  取穴及治法:

  取人中、涌泉、足三里、腎上腺(耳穴)、皮質下(耳穴)。

  先用毫針強刺激人中、涌泉二穴,留針30~60分鐘,并間歇運針。后再加針足三里穴,平補平瀉,分層尋氣,得氣每至,慎守勿失,留針30分鐘并間歇運針。可酌加直接灸法,此時可同時在耳穴腎上腺、皮質下穴位埋針。針灸的同時積極進行其它急救措施。運用針灸急救休克,不僅可以配合其它方法提高救治效果,而且可以在血壓回升、病情好轉后,維持血壓,改善循環(huán),鞏固急救成果,防治病情反彈,直至取得搶救的最后成功。

  五、昏迷

  可由各種原因導致大腦功能嚴重紊亂引起。臨床上以意識喪失、神志不清、呼之不應為主要特征。重度昏迷除僅維持呼吸及血液循環(huán)外,感覺、意識及各種反射均消失。較輕度的昏迷,吞咽、咳嗽、角膜及瞳孔反射等仍可存在;杳猿0l(fā)生于各種疾病的重危階段(如腦血管意外、嚴重中毒等),所以,臨床急救昏迷時必須積極地治療原發(fā)病。針灸可醒腦開竅,減輕昏迷程度,調節(jié)全身機能,故可作為一項常規(guī)搶救措施。

  取穴及治法:

  取素髎、合谷、十宣、豐隆、手足十二井穴。

  先用毫針刺素髎、合谷穴,行強刺激捻轉提插瀉法,留針30分鐘。痰多加豐隆穴瀉之,留針30分鐘。必要時可酌情延長留針時間,并間歇運針。留針期間,用三棱針點刺十宣穴和手足十二井穴出血。

  探測預后可用毫針刺中沖穴1~2分深,醫(yī)者意導針下,持續(xù)捻轉,勿使針尖游離得氣之穴位組織,捻針片刻,如患者知痛呼叫或肢體抽動,則預后良好,反之預后欠佳。

  六、心跳驟停

  多發(fā)生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老年人多發(fā)。

  取穴及治法:

  先于心前區(qū)拳擊,使心跳復蘇。如仍未復蘇者可繼行心外按摩。復蘇后的心跳,一般很微弱,且易再停搏,此時可針刺內關穴,針尖向近心端,努而刺之,輕輕捻轉,醫(yī)者行針布氣,隨針上下,呼吸出入。得氣后留針30分鐘。再針啞門穴,針入8分深,平補平瀉,以知為度,不留針。如此針之可增強心肌的收縮力,調整心律,防止心跳再度停搏。

  七、小兒驚厥

  由大腦皮質機能受損導致意識和運動障礙,是中醫(yī)兒科四大險癥之一。多由高熱、顱內感染、中毒、代謝紊亂等原因引起。中醫(yī)學將小兒驚厥分為急驚與慢驚兩種,認為急驚病在肝,多為發(fā)熱驚厥,易治。慢驚病在脾,多為無熱而驚,較難治。小兒驚厥的主癥為局部或全身肌肉痙攣、抽搐,發(fā)病時意識不清。

  取穴及治法:

  取百會、印堂、合谷、太沖、昆合穴,用指針法輪番掐揉。醫(yī)者意導指尖,集中思想,掐穴得氣,勿傷表皮,至痙攣、抽搐緩解或消失,面色及意識均好轉后,用毫針輕刺上述穴位留針,后再速治原發(fā)病,如系發(fā)熱驚厥同時運用冷敷法,無熱驚厥酌施艾條溫灸。最后,要注意實施病因治療。

  八、急性酒精中毒

  臨床上經常遇到急性酒精中毒(醉酒)的病人,開始缺少有效的治法,后在對癥治療酒后劇烈頭痛、大量嘔吐等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針刺對酒后的一系列癥狀如頭痛、嘔吐、昏睡、精神異常及應變(工作)能力低下、運動功能失衡等,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除此外尚可用于促醒,治療方法是:

  取少商(雙)、中沖(雙),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再取印堂、腕踝針上穴(雙)、足三里穴(雙),用毫針平補平瀉,并留針促患者及早清醒。另外,頭痛劇烈還可加刺頭維、太陽穴;嘔吐嚴重可加刺內關、公孫穴;精神異?杉哟毯笙⒅忻}穴;昏睡及應變能力低下可加刺風池、合谷穴;痰多可加刺中腕、豐隆穴。針刺時要嚴加觀察,謹防意外,手法補瀉可根據(jù)穴下氣感行之,均可快速毫針刺法,得氣出針不留針,必要時可間隔1小時許再予針刺。

  九、末梢血管痙攣癥

  晉東南民間流行“陰火”一說,系末梢血管痙攣之俗稱,此癥發(fā)時,痛苦異常,頂心頭痛,四肢冰涼,惡心欲吐,胃痛眼黑,宜急用帶子扎緊患者腕部,用三棱針刺其十宣穴出黑紫血數(shù)滴,繼用毫針刺涌泉穴,諸癥可豁然得解。后酌情用艾灸中脘、神闕、關元穴,以善其后。
-----------感謝分享。
祝安好。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