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執(zhí)業(yè)獸醫(yī) > 養(yǎng)魚 > 養(yǎng)魚問答 > 正文:斑魚養(yǎng)殖技術魚病問題癥狀描述診斷治療預防
    

魚病問題癥狀描述:斑魚養(yǎng)殖技術

獸醫(yī)獸藥網繁殖系統(tǒng)疾病 更新時間:2016/6/4 執(zhí)業(yè)獸醫(yī)考試論壇
斑魚養(yǎng)殖技術
-----
斑魚養(yǎng)殖苗種來源與人工繁殖 我國養(yǎng)殖石斑魚的苗種主要釣捕自自然海區(qū),從浙江至海南沿海有赤點石斑魚、點帶石斑魚、青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等苗種分布。隨著石斑魚養(yǎng)殖業(yè)的迅猛發(fā)展,自然苗種已供不應求。所以,近些年石斑魚的人工繁殖已引起人們普遍重視。國外已于1960年取得了赤點石斑魚的人工育苗的成功。我國的石斑魚人工繁殖工作,1985年6月在福建孵化獲得了赤點石斑魚仔魚。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于1986年4月取得了鮭點石斑魚人工繁殖的初步成功。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于1986年10月獲得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的人工育苗成功,育苗數萬尾,為網箱養(yǎng)殖和近海放流提供苗種來源。在香港赤點石斑魚人工繁殖始于1977年。臺灣省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在石斑魚人工繁殖方面的工作很出色,培育出大批量苗種。 現(xiàn)以赤點石斑魚為例對有關問題論述如下:石斑魚養(yǎng)殖親魚選擇與培育 親魚可選自人工養(yǎng)殖的或捕自自然海區(qū)的。雌魚選擇體重0.5~1kg,腹部膨大而柔軟者; 雄魚選擇體重1.5kg以上,輕壓腹部能流出精液者。雌雄性親魚按1:1~3比例搭配。由于石斑魚是雌性先熟的雌雄同體魚類,6齡才轉化為雄魚,再因過度捕撈,在自然海區(qū)的生殖群體 (reproductive population) 中存在雌多雄少的性比失調現(xiàn)象,在養(yǎng)殖條件下培育高齡大個體雄性親魚時間長費用也高。所以,在親魚選擇中的難題是性腺成熟的雄魚不易獲得。為了解決人工繁殖中的雄性親魚不足,采用外源性激素 (exogenous hormone) 17α甲基睪酮 (17αMT) 誘導雌雄同體的赤點石斑魚提早3~4齡性轉變?yōu)橛猩彻δ艿男坌杂H魚,并觀察到17αMT不僅可以抑制卵黃生成,而且還影響卵原細胞 (oogonial cell) 增殖和分化。對2~4齡魚 (以2齡為主) 投喂50d (46次) 藥餌 (17αMT藥片研成粉末均勻拌入魚糜中投喂),每次劑量約5mg/kg體重,累積量241.3mg/kg體重,可使性轉變的雄性親魚流精率達93.5%,受精率81.1%,胚胎發(fā)育正常。為解決雄性激素藥餌投喂法因攝餌量不均造成的 “性轉變” 效果不穩(wěn)定和每天投飼費工費時等問題,采用將17αMT植入魚體的雄性激素埋植法來誘導石斑魚提早 “性轉變”。17αMT次性埋植3~7齡性成熟的巨石斑魚雌魚體內,50~90d后轉變?yōu)楣δ苄孕坌杂H魚,使巨石斑魚 “性轉變”過程提早5~6年。用它們精液得到的受精卵的受精率為73%、孵化率97%,仔魚發(fā)育正常,能達到人工繁殖的目的。試驗研究還表明,在相同的處理條件下雌性高齡魚的 “性轉變” 時間比低齡魚短,且較易獲得釋精的變性雄魚。因此,在人工繁殖中應盡量選擇較高齡的、個體較大的雌魚作變性處理,效果較好。為了解決人工繁殖中性成熟的雄魚比較難得的問題,還可應用超低溫 (196℃) 冷凍法保存精液的技術,在液氮罐中冷凍保存2個月后的精液仍具有相同于鮮精的活力,不影響人工繁殖的效果。人工繁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親魚性腺的成熟度,所以在誘導產卵前,加強親魚的培育,促其性腺發(fā)育,至關重要。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 (1986) 在室內水泥池中蓄養(yǎng)或暫養(yǎng)石斑魚親魚,通過人工強化培育 (strengthenedcultivation),每日換水和吸污,親魚不用激素催產就能自然產卵受精,獲得優(yōu)質的受精卵。親魚在產卵前半年多時間,培育于海上網箱內投喂小雜魚,并定期投喂一定比例的維生素飼料添加劑,取得了赤點石斑魚室 內自然產卵的成功。石斑魚催產 選擇好的雌性親魚,用細塑膠管 (口徑1.0~1.2mm) 或挖卵器自產卵孔插入約3~5cm深吸出卵粒,置于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其成熟程度,卵粒易分離,蛋黃色,飽滿,卵徑0.3~0.5mm,加透明固定液后核已偏向動物極,為成熟度較好。雄性親魚輕輕壓腹部有少許精液流出者成熟良好。石斑魚精液量少,檢查成熟度時切勿擠壓太重。催產劑 (pitocin) 有鯉魚腦垂體 (P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LRHA) 和LRHA+PG的混合物等4種。劑量為雌魚用PG10~12mg/kg體重,或HCG 1 000IU/kg,或LRHA60μg/kg。以上劑量一般分兩次胸腔注射,第一次注射量占總量的2/3,兩次間的間隔時間在水溫25~26℃時為24h左右。雄性親魚注射劑量是雌魚的一半,均在雌魚第二次注射的同時進行。注射用水為0.6%氯化鈉溶液,將催產劑溶解或制成懸濁液。注射液量以每尾親魚一次注射1~2ml為度。赤點石斑魚腦垂體發(fā)育與性腺的關系密切,在性腺成熟時一種直徑為10~12μm的小型嗜堿性細胞遍布于整個腺垂體。當注射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LRHA) 誘發(fā)催產時,這種小型嗜堿性細胞對LRHA發(fā)生應答反應,提示該種細胞即是LRHA的靶細胞。人工授精和石斑魚自然產卵受精 赤點石斑魚人工授精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宜采用干法授精法。在親魚注射第二針催產劑后10~13h即可采卵,由上而下輕壓雌魚腹部,將成熟魚卵擠入消毒過的白瓷碗中,反復5~6次后即可將親魚輕輕放回親魚蓄養(yǎng)池中。隨即再用同樣方法將雄魚精液擠入白瓷碗的卵堆上。石斑魚精液很少,連擠5~6次總計也不過1~2ml,但已足夠。待最后一次擠精后即用消毒海水浸濕過的凈潔羽毛將碗中卵和精液攪拌均勻,約1~2min后加少量消毒海水,繼續(xù)攪拌5min后傾倒置消毒過的小臉盆中,加消毒的海水輕輕攪勻,靜置片刻。所有受精卵都漂浮在水的中上層,死卵或未受精卵 (unfertilized egg)沉淀于底部,棄之。用消毒過的海水洗凈受精卵,除去多余的精子,以避免多精受精。將受精卵移入孵化器中孵化。人工授精時,應避免陽光的直射,以免殺害精子。由于石斑魚是分批產卵 (batch spawning) 魚類,有連續(xù)多次產卵 (multiple spawning) 的生殖特點。如果為親魚創(chuàng)造在產卵池中自然產卵受精的環(huán)境條件,就可以避免因人工授精時常出現(xiàn)的卵子過熟或不夠成熟的弊端,也可以減少因捕撈和擠卵、擠精液造成的對親魚的傷害。所以,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 (1986) 采用強化培育石斑魚親魚的方法,促進親魚自身分泌激素,不用注射催產劑而能自然產卵受精,從而獲得了優(yōu)質受精卵,提高了仔魚成活率,降低了畸形率。自然產卵方式優(yōu)于人工催產授精。產卵時適宜水溫25~27℃,海水鹽度32‰~35‰,pH7.8~8.5,產卵池面積20m2,水深約1.5m,池上用遮光幕遮光,水流量40~50L/min。石斑魚孵化 石斑魚產浮性卵,孵化在環(huán)道孵化器或孵化缸中進行。孵化時魚卵密度為50~100粒卵/L海水,水流速度以能使魚卵或仔魚漂浮為度。孵化用水必需清新,需經過沙濾和紫外光殺菌。水溫保持在25℃左右,鹽度30‰~33‰,保持穩(wěn)定,變化不能大。孵化過程中需適度充氣,充氣量太大或太小都不好,使海水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孵化中盡量清除死卵,以防水質變壞。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卵在以上條件下,自產卵受精后經過24h可以孵出。石斑魚繁殖雜交育種 我國石斑魚雜交育種研究始于70年代末,先后取得了赤點石斑魚和鑲點石斑魚[E.amblycephalus(Bleeker)] 雜交試驗,赤點石斑魚 (♂) 和青石斑魚 (♀) 雜交試驗的初步成功,獲得了具有生長優(yōu)勢的 “青紅斑”。為了給石斑魚雜交育種提供基礎資料,還研究了青石斑魚染色體組型和六帶 石斑魚 [E.sexfasciatus (Valenciennes)] 染色體組型。石斑魚養(yǎng)殖苗種培育 石斑魚的苗種培育 (seed rearing),目前都還處于試驗階段。根據現(xiàn)有資料,將赤點石斑魚 苗種培育技術介紹如下:培育條件 容器: 常用玻璃鋼水槽、水泥池或網箱。容積0.5~50m3,水深1~2m,容器呈圓形或長方形; 光照: 避免陽光直射,用遮光簾控制光照強度在 (2~3)×104lx以下; 水溫: 適宜水溫為24~28℃,應防止日夜水溫的劇變; 水環(huán)境: 環(huán)境安靜,水質清新,微流水,最好是持續(xù)供應經過濾的海水,pH7.8~8.4,溶氧量5mg/L以上;放苗密度:前期培育魚苗,小水體放苗2萬~10萬尾/m3,大水體1萬~3萬尾/m3,后期培育密度應適當減小。全長10mm時不大于1萬尾/m3,超過10mm后為500~1 000尾/m3。餌料系列 仔魚孵出后第4d起開口,但卵黃囊尚未消失,處于內源性營養(yǎng)與外源性營養(yǎng)并存的混合營養(yǎng)階段。卵黃囊消失后就出現(xiàn)仔魚危險期。如不能及時提供足量的適口餌料,仔魚就會大量死亡。青石斑魚自卵黃囊期仔魚到幼魚的發(fā)育過程大抵有三個餌料轉換期: 卵黃囊期仔魚到晚期仔魚,由內源性營養(yǎng)到外源性營養(yǎng) (以小型浮游動物為主) 的轉換期; 晚期仔魚末 (全長9mm以上) 到稚魚期,由食小型浮游動物到食大型浮游動物的轉換期; 稚魚后期和幼魚期 (全長20mm以上),是向底棲餌料 (魚、蝦、貝肉) 為食的轉換期。與其相對應的餌料系列是: 牡蠣受精卵和幼體 (仔魚開口至10日齡,投餌密度1~30個/ml) →輪蟲 (4~25日齡,0.2~18個/ml) →鹵蟲幼體 (15~35日齡,0.1~3.5個/ml) →橈足類、鹵蟲成體 (24~45日齡,1~10g/m3) →糠蝦和魚、蝦、貝肉糜 (45日齡以上,糠蝦1~140g/m3,魚、蝦、貝肉糜5~122g/m3)。由于牡蠣受精卵及擔輪幼體大批量供應有困難而限制了石斑魚苗培育的規(guī)模,現(xiàn)已用S型和SS型超小型輪蟲取代之,作為石斑魚苗的初期餌料。在仔魚開口前數小時,投放S型輪蟲10個/ml。赤點石斑魚孵出后第4~8d的仔魚,對輪蟲的攝食量在日出后隨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增大。但攝食高峰出現(xiàn)在13:00~15:00時,光照強度為1 200~2 100lx。這個階段的日平均飽食量為19.6~44.2個輪蟲,日均攝食量為109.6~247.8個輪蟲。飼育100萬尾仔魚,從開口到8日齡,每天至少要供應 (1~2.5)×108個輪蟲。在上述投喂浮游動物期間,應采用 “綠水” 技術,在水體中加單胞藻,密度維持在 (10~25) ×104個細胞/ml,以強化培育、改善水質和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日常管理 前期培育的頭7~10d最好采用靜水微充氣培育。加 “綠水” 時,添加量不宜過大,否則會因藻類繁殖過剩而導致仔魚氣泡病 (gas bubble disease) 的發(fā)生。靜水培育期間,每天都應定時換水,換水量為苗種培育容器容量的1/4逐步增至1/2。注意清底,每日定時進行。全長7mm以上的仔魚會發(fā)生互相殘食現(xiàn)象,從而大大降低苗種培育成活率。為了避免互相殘食現(xiàn)象的發(fā)生,應采取一系列培育措施。首先是應按仔魚大小進行分池培育,每隔5~7d分選一次; 其次是提高投餌的頻度,每日投餌4~5次; 第三是應合理培育密度,全長約10mm仔魚小于10 000尾/m3,全長超過10mm時為500~1 000尾/m3; 第四是在水體中設置掩蔽物,如掛懸海藻或底部投放塑料管等可減少互相殘食。此外,在石斑魚苗種培育管理中還應根據它們在不同的早期生活史階段的分布水層、生長和食性等特點合理安排,妥善處理。幼魚期轉營底棲生活,有時會出現(xiàn)群體過度集中的現(xiàn)象。保持流水培育,調節(jié)水溫,可以防止上述現(xiàn)象的發(fā)生。石斑魚成魚養(yǎng)殖 石斑魚成魚養(yǎng)殖的方式主要有網箱養(yǎng)殖 (cage culture)、池塘養(yǎng)殖 (pond culture) 兩種,以網箱養(yǎng)殖較為普遍。網箱養(yǎng)殖石斑魚是一種集約化的養(yǎng)殖方式,放養(yǎng)密度高,便于管理,生產效益較高,所以發(fā)展很快。在介紹成魚養(yǎng)殖技術時,以網箱養(yǎng)殖為主,池塘養(yǎng)殖和室內水泥池養(yǎng)殖可參考網箱養(yǎng)殖。石斑魚養(yǎng)殖場地選擇 養(yǎng)殖海區(qū)的環(huán)境應具備如下條件: 避風條件好,波浪不大,不受臺風襲擊; 沙質底、礫質底、礁石質底為好,低潮時水深應在4m以上; 潮流通暢,流速適中,使網箱內流速保持在0.20~0.75m/s為好; 冬季最低水溫不低于15℃,22~28℃水溫日數不少于200d; 水質清新,適宜鹽度25‰~32‰,pH7~9,溶氧量5mg/L以上。不受農工業(yè)污水、城鎮(zhèn)生活污水的污染,暴雨季節(jié)無大量淡水流入,鹽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1.5m以上; 交通條件好,活魚運輸、飼料供應方便。石斑魚養(yǎng)殖季節(jié) 石斑魚的生長期,在浙閩沿海是5~11月,兩廣和香港、臺灣省沿海是4~11月,海南是3~12月。石斑魚從體長10cm生長到商品魚體重500~750g需要16~24個月?刹捎脙煞N養(yǎng)殖周期安排生產。一種是從第一年3~5月份投放體長10cm的魚種,養(yǎng)到入冬,體重達150~200g。在網箱內越冬,一直養(yǎng)到第二年冬前上市。另一種是3~5月份投放體重200g的大規(guī)格魚種 (large fingerling),到入冬前可養(yǎng)到500~700g上市,或者養(yǎng)到第二年冬前體重1.5kg左右上市。赤點石斑魚和鮭點石斑魚的生長速度比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慢,所以上市的規(guī)格青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要大些。石斑魚養(yǎng)殖密度 海水網箱養(yǎng)殖石斑魚的放養(yǎng)密度 (stocking density),在水溫25℃的條件下,以60~70尾/m3為好。生產實踐中,在3m×3m×3m的網箱內飼養(yǎng)成魚500尾左右。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放養(yǎng)密度為15尾/m3和30尾/m3時生長得較快,當放養(yǎng)密度提高到60尾/m3時生長速度與前者相近,沒有明顯的差異。然而,當放養(yǎng)密度增大到120尾/m3,尾增重量減小,飼料系數 (food coefficient) 大大增大,存活率明顯下降。證明60尾/m3的成魚放養(yǎng)密度是比較適宜的。浙江象山港海區(qū)網箱養(yǎng)殖赤點石斑魚研究表明,尾重 100~150g的放養(yǎng)密度以90~70尾/m2 (10kg/m2) 為宜。石斑魚投飼飼料與投飼技術 石斑魚屬肉食性,投喂用的主要飼料是鮮度較高的下雜魚 (trash fish)。一般根據石斑魚的大小,用切魚機將下雜魚切成適宜的大小后喂養(yǎng)。因飼料魚的種類不同,投飼系數波動在5~12。以藍圓鲹[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 et Schlegel)] 作飼料的投飼系數較低,而眼鏡魚 [Mene maculata(Bloch et Schneider)] 的投飼系數較高。隨著石斑魚網箱養(yǎng)殖業(yè)的迅速發(fā)展,飼料魚的供應日趨緊張,推廣人工配合飼料喂養(yǎng)石斑魚勢在必行。試驗表明,石斑魚對飼料的軟硬程度、顏色和口味等適口性要求較高,喜食軟顆粒、色淺且明亮的飼料,顆粒過硬則有吐食現(xiàn)象,對軟顆粒飼料的適應性明顯優(yōu)于硬顆粒飼料(hard pellet)。從投喂下雜魚到改喂人工配合飼料有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投喂配合飼料前要進行攝食馴化。 在赤點石斑魚人工配合飼料中粗蛋白的適宜含量為40%~50%; 青石斑魚配合飼料中蛋白質適宜含量為51%~55%,脂肪適宜含量為9.87%左右。如果在飼料中適當提高脂肪含量,能夠使更多的蛋白質用于魚體的生長,而不作為能源物質被消耗,可以起到節(jié)約蛋白質,提高飼料蛋白質利用率的作用。以白魚粉為主要蛋白源配制成濕性團狀飼料喂養(yǎng)似鮭石斑魚 [E.salmanides (Lacépède)] 小魚和魚苗,當蛋白質含量分別為40%~50%和54%時生長得最好。以白魚粉及蛋白為蛋白源制成干性配合飼料喂養(yǎng)似鮭石斑魚,蛋白質最佳含量為50%。石斑魚肌肉氨基酸組成的種間變異不大,10種必需氨基酸 (essential amino acid) 的組 成模式為: 賴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纈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組氨酸:色氨酸=9.8:9.1:7.7:5.2:5.0:4.9:4.8:3.1:2.6:1.0。此氨基酸組成模式可為石斑魚配合飼料配制提供參考。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對丙氨酸刺激的電生理閾值分別為109.9和109.6mol/L,明顯低于其他魚類。這可能與它們生活于底層巖礁間,視覺機能退化而嗅覺機能相對發(fā)達有關。它為石斑魚的嗅覺誘食劑的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前景。石斑魚對飼料顆粒大小有特殊的要求。投喂成魚時,顆粒飼料 (pellet food) 的粒徑不宜小于6mm,顆 粒太小食欲不高。投飼技術對石斑魚養(yǎng)殖的效果影響較大。在水溫25℃的環(huán)境條件下,石斑魚的消化速度約為20~24h。所以,在南海海域5~10月對石斑魚每天投喂一次,一般在上午9~11時進行。11~12月、3~4月每二天投喂一次,冬季海水溫度降至20℃以下3~4d投飼一次。每次的投飼量約占體重的3%~5%,水溫適宜時投飼量大些,水溫較低或過高時投飼量減小。在生產中,一般視石斑魚的攝食狀態(tài)來決定投飼量,以食欲減弱時為度。每次投飼時,應分批緩緩遍灑,等搶食完前批飼料后再灑下一批,直至喂飽不搶食為止,決不可將飼料一次傾倒入網箱,以免造成飼料浪費和殘食污染環(huán)境,因為石斑魚絕不吃沉底之食物。投飼還應講究定質、定量、定時原則。池塘養(yǎng)殖中還應注意搭設飼料臺,進行定點投飼,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便于清理殘飼,保持水質的良好?茖W管理 合理網箱和魚排密度,防止缺氧事故。定期清除網箱上附著的污損生物,以保持網箱內外水流通暢?梢圆捎梦蹞p生物預防劑、機械清洗和化學處理、搭配飼養(yǎng)污損生物的天敵等方法清除之。定期篩分,保持同一網箱內石斑魚魚體規(guī)格的一致。因為魚類具有大魚壓倒小魚生長的作用和饑餓時自相殘食現(xiàn)象,所以應定期篩分,使網箱內石斑魚大小均勻;祓B(yǎng)少量鯛科魚類和雜食性魚類 (omnivorous fishes)。這樣,一是可清除底部殘食和網箱上污損生物 (fouling organism); 二是因鯛科魚類搶食性強,激發(fā)石斑魚食欲; 三是可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飼料資源,提高養(yǎng)殖效益。加固鐵錨和纜繩,定期檢查網箱的破損情況,確保安全生產。特別是臺風到來之前,更應加強防御,做好安全工作。定期監(jiān)測水質,保護養(yǎng)殖環(huán)境。按國家頒布的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來監(jiān)測養(yǎng)殖用水,以利石斑魚正常生長和肉質鮮美,預防因水質惡化而造成的養(yǎng) 魚事故。
畜牧導航: 養(yǎng)魚資訊   養(yǎng)魚技術   魚價格行情   魚病防治   飼養(yǎng)管理   養(yǎng)魚問答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 實名網站 360認證 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