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bi ba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蕁麻科植物褐脈樓梯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長約65cm。莖漸升,下部伏地生根,在頂部之下被開展長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5-2mm;托葉大,寬披針形;葉片斜倒卵形或?qū)挼古樞,長6.5-9cm,寬2.5-3.8cm,先端驟尖或漸尖,基部狹側(cè)鈍,寬側(cè)耳形,邊緣基部之上有小牙齒或牙齒,上面疏被糙伏毛,下面被短柔毛,鐘乳體近點狀或短條形;半離基三出脈,中脈及側(cè)脈呈褐色,上面下陷,下面隆起,側(cè)脈在狹側(cè)3-4條,在寬側(cè)4條。雄花序單生葉腋,序梗長達(dá)1m;花序托不明顯;苞片6,被小鐘乳體,外2枚較大,內(nèi)4枚較小,船狀四方形;小苞片多數(shù),先端截形。雄花花被片4,基部合生;雄蕊4;退化雌蕊小。花期6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300m左右的石灰山山坡林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
功效分類 | |
主治 | 慢性肝炎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latostema brunnelnerve W.T.Wang |
科屬分類 | 蕁麻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