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小水藥、水驚風(fēng)、冷草 |
漢語拼音 | liu ye he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蕁麻科植物長圓樓梯草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莖高約30cm。全株無毛。葉有短柄或無柄;托葉狹三角形至鉆形;葉片近紙質(zhì),斜狹長圓形,長6-14cm,寬1.4-3.5cm,先端漸尖,基部在狹側(cè)鈍或楔形,在寬側(cè)圓形或淺心形,邊緣在上部有淺鈍齒,通常無毛,鐘乳體極密;葉脈羽狀, 側(cè)脈每側(cè)約6條。雌雄異株或同株;雄花序聚傘狀,有短梗,直徑6-15mm;苞片卵形;雄花無毛,花被片5,直徑約3mm,雌花序成對(duì)腋生,長3-9mm,有2-3分枝,枝瑞生花序托,邊緣有披針形苞片,小苞片近條形,長0.5-lmm。瘦果卵形,長約 1mm,約有8條縱肋;ā⒐谙、秋季。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50-900m的山地林下或溝邊陰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苦;性平;小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消腫止痛;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活血藥 |
主治 | 骨折扭傷腫痛;瘡腫;風(fēng)熱感冒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內(nèi)服:煎湯,15~3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麻,性平。有行血、消腫止痛的功能。用于骨折,扭傷,瘡癤腫毒。 |
考證 |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Elatostema oblongifolium Fu ex W. T.Wang[Pellionia bodinieri Levl.;Elatostema bodinieri(Levl.) Hand-Mazz.〕 |
科屬分類 | 蕁麻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