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胡桐律、石律、石淚、胡桐堿 |
漢語拼音 | hu tong le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楊柳科植物胡楊的樹脂流入土中,多年后形成的產(chǎn)物。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高10-15m。樹皮淡灰褐色,下部條裂。芽橢圓形,褐色,長約7mm。苗期和萌枝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或具不規(guī)則的波狀齒牙;成年樹小枝泥黃色;枝內(nèi)富含鹽分,葉形多變;葉柄微扁,約與葉片等長,萌枝葉柄長僅1cm;葉片卵圓形、卵狀披針形、三角形狀卵形或腎形,先端有粗齒牙,基部楔形、闊楔形,圓形或截形,基部有2腺點(diǎn),兩面同色。www.med126.com雄花序長2-3cm,軸有短柔毛;雄蕊15-25,花藥紫紅色,花盤邊緣有不規(guī)則齒牙;苞片略呈菱形,上部有疏齒牙;雌花序長約2.5cm,果期長達(dá)9cm,子房長卵形,柱頭3,2淺裂,鮮紅或淡黃綠色。蒴果長卵圓形,長10-12cm,2-3瓣裂,無毛;ㄆ5月,果期7-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內(nèi)蒙古、甘肅、青海、新疆。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50-1800m的盆地、河谷和平原等地的鹽堿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多在冬季采收,除去泥土雜質(zhì),干燥。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本品不規(guī)則的顆粒狀小塊或小薄片狀,多相互粘結(jié)成疏松的團(tuán)塊。表面棕黃色至棕色,具角質(zhì)樣光澤。質(zhì)脆易碎,斷面顏色稍淺,放置則逐漸變深。氣極微,味微苦、澀、嚼之微粘牙,稍有砂粒感。 顯微鑒別 粉末待征:棕黃色。樹脂狀物呈不規(guī)則的多角形,淡黃色,常帶裂隙和紋理。多混雜有兩種非腺毛,一種長而細(xì),直徑約10μm;一種短而粗,直徑約20μm,并有少量的淀粉粒和草酸鈣方晶。www.med126.com 理化鑒別 (1)胡桐淚的1%甲醇液,加鹽酸2滴,振搖后再加鎂粉少許,微加熱,5-10min后溶液顯棕紅色。(檢查黃酮類) (2)加熱軟化融溶,燃之微起泡,呈亮黃色火焰;微有芳香氣散出,殘渣黑色。 (3)取本品甲醇液0.5ml,加5%亞硝酸納2滴,溶液呈乳狀淡黃色;再加5%氫氧化鈉2-4滴,則變成暗血紅色溶液。(檢查酸羥基) (4)薄層色譜 用微量吸管吸取胡桐淚甲醇液,以水楊酸為對照品,分別點(diǎn)樣于同一硅膠CMC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5:3:1:1)展開,展距13cm,在紫外光燈下觀察,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位置,有相同顏色的熒光斑。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咸;性寒 |
歸經(jīng) | 肺;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化痰軟堅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 |
主治 | 咽喉腫痛;齒痛;牙疳;中耳炎;瘰疬;胃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含漱;或研末撒。 |
用藥禁忌 | 1.《海藥本草》:多服令人吐。 2.《本草匯言》胃家虛寒不食者勿用。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 2.《海藥本草》:主風(fēng)疳NI齒牙疼痛,骨槽風(fēng)勞,能軟一切物。 3.《日華子本草》:治風(fēng)蚛牙齒痛,兼殺火毒并面毒。 4.《醫(yī)學(xué)啟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5.《綱目》:咽喉熱痛,水磨掃之,取涎。 6.《本草匯言》:降火熱,清痰結(jié)。 |
考證 | 出自《唐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esina Populi Euphratic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opulus euphratica Oliv.[P.diversifolia Schrenk.] |
科屬分類 | 楊柳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