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zhi xue dan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Sagittate Tasseflower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絨纓菊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絨纓菊 一年生草本,高30-70cm。光滑或稍有細(xì)毛;咳~和下部葉橢圓形或匙形,先端圓鈍,基部漸狹窄成翼柄;中中葉長橢圓形或橢圓形,有翼柄或無柄,基部成箭耳狀圍抱于莖;上部葉長橢圓狀形或的狀披針形,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下延成箭耳狀圍抱于莖;全部葉片的兩面均稍有細(xì)毛,啊乳白色,邊緣具均勻的微波狀鋸齒。頭狀花序直徑1-1.5cm,有長梗,成疏松的傘房花叢;總苞筒狀鐘形,無毛;總苞片線狀披針形,長6--8mm,先端漸尖,邊緣膜質(zhì);管狀花冠深紅色或金黃色。瘦果呈5棱形,兩端平截;冠毛多數(shù),白色,細(xì)而粗糙。花期7-11月。 |
資源分布 | 原產(chǎn)熱帶地方,現(xiàn)全國各地常有栽培。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散毒,行血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涼血藥 |
主治 | 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鮮草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Emiliae Sagittat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milia jauanica (Brum. F.) Roxb. [E. sagittata DC.; e flammea Cass.; Gynura sagittata DC.]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