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蘆箬 |
漢語拼音 | lu ye |
英文名 | Reed leaf |
藥材基原 | 為禾本科植物蘆葦?shù)娜~。 |
動植物形態(tài) | 蘆葦,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莖粗壯,橫走,節(jié)間中空,節(jié)上有芽。莖直立,中空。葉2列,互生;葉鞘圓筒狀,葉舌有毛;葉片扁平,長15-45cm,寬1-3.5cm,邊緣粗糙。穗狀花序排列成大型圓錐花序,頂生,長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間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長10-16cm;第1花通常為雄花,穎片披針形,不等長,第1穎片長為第2穎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長于內(nèi)稃,光滑開展;兩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頭羽狀。穎果橢圓形,與內(nèi)稃分離;、果期7-10月。 |
資源分布 |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河流、池沼岸邊淺水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收。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常皺縮卷曲或縱裂,展平后完整者分葉鞘,葉舌和葉片。葉鞘圓筒形,長12-16cm,外表面灰黃色,具細密淺縱溝紋,內(nèi)表面光亮;葉舌短,高1-2mm,下部呈棕黑色橫線線,上部為白色毛須狀;葉片線狀披針形,長30-50cm,寬2-3cm,兩面灰綠色,背面下部中脈搏外突,先端長尾尖黃色,基部漸窄,兩側(cè)小耳狀,內(nèi)卷,全緣。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較整齊,葉鞘可見1列孔洞。氣微,味淡。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含16種氨基酸: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甘氨酸(glycine),亮氨酸(leucine),絲氨酸(serine),蘇氨酸(羥丁氨酸,threo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蛋氨酸(methionine),半胱氨酸(cysteine),胱氨酸(cyst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e)和酷氨酸(tyrosine)及2種胺類開冬酰胺(asparagine)和谷酰胺(glutamine)。葉片含亞精胺(spermidine),精胺(spermine)和腐胺(putrescine)。葉還含維生素C(vitamin C,ascorbic acid),纖維素(cellulose)戊聚糖(pentosan),木質(zhì)素(lignin),葉綠素(chlorophyll)和脫植基葉綠素(chlorophyllide)及小麥黃素(tric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寒 |
歸經(jīng) | 肺;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辟穢;止血;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止咳藥 |
主治 | 霍亂葉瀉;吐血;衄血;肺癰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0-60g;或燒存性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敷或燒灰淋汁熬膏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綱目》:治霍亂嘔逆,癰疽。 2.《本經(jīng)逢原》:燒存性,治吐衄諸血。 3.《玉楸藥解》:清肺止嘔。治背疽肺癰。 |
考證 | 出自《唐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olium Phragmit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 |
科屬分類 | 禾本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