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細葉苦菜 |
漢語拼音 | fen bao ju |
英文名 | Herb of Slenderleaf Ixeris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細葉苦荬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細葉苦荬 草本,高16-50cm。全株細弱。全株無毛。基生葉蓮座狀,條狀披針形,長7-15cm,寬5-9mm,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窄葉柄,全緣,有時近基部邊緣具睫毛;莖上部葉與基生葉相似,但較小,無葉柄。頭狀花序多數(shù),排成傘房狀,有細梗;總苞長5-7mm;外層總苞片卵形,內(nèi)層總苞片7-8,條形,先端稍鈍;舌狀花黃色,長7-9mm,先端5齒裂。瘦果紡錘形,稍扁平,棕褐色,長約3mm,具條棱,喙短,長約1mm,冠毛淺棕褐色,長3-4mm。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中、華南和醅。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路邊、草坡和荒野。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7-8月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全草長10-30cm。莖單一或基部分枝。葉互生,皺縮,完整葉展平后呈條狀披針形或長條形,長4-15cm,寬5-9mm,全緣,幾無柄。頭狀花序序排列成聚傘關(guān)。瘦果紡錘形,棕褐色,具條棱,喙短,長約1mm。氣微,味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微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祛濕藥 |
主治 | 黃疸型肝炎;結(jié)膜炎;癤腫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治黃疽型肝炎,結(jié)膜炎,癱腫。 2.《廣西植物名錄》:治咳,瘡癱。 |
考證 |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Ixeritis Grachl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Ixeris gracilis (DC.) Stebb. [Lactu-ca gracilis (Wall.) DC.]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