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一點血、巖丸子、鴛鴦七、紅黑二丸、野秋海棠、紅白二元、老背少、一口血、山海棠。
|
漢語拼音 |
hong bai er wa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秋海棠科植物中華秋海棠根莖或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有雙球形塊莖,但有較多須根;莖圓柱形,直立,淡褐色,不分枝。葉互生;葉柄長4-15cm,從下到上變短;葉片薄紙質(zhì),寬卵形,長3-12cm,寬3.5-9cm,先端漸尖,常成尾狀,基部心形,偏斜,葉背淡綠色,葉緣有鋸齒。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較小而稀疏,粉紅色,雄花被片4,外輪2,卵圓形,內(nèi)輪2,友蕊多數(shù),基部合生成長約2mm的柄,花藥縱裂;雌花被片5,外輪2片,內(nèi)輪3片,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半月形,有乳頭狀突起。蒴果有2翅,一翅較大,三角形。花、果期夏、秋間。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湖北、貴州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陰濕的巖石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開花前采挖根莖,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根莖較粗,多為雙球形,直徑1-2cm,表皮干燥皺縮,顯深褐色或棕褐色,下部須根叢生,呈纖維狀,黑褐色;質(zhì)地較軟,易折斷,斷面呈黃白色,纖維性。氣微,味甘、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酸;性微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血止。绘(zhèn)痛
|
功效分類 |
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止血止痢藥;鎮(zhèn)痛藥
|
主治 |
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外傷出血;痢疾;胃痛;腹痛;腰痛;癭氣痛;痛經(jīng);跌打瘀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研末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hizoma et Herba Begoniae Sinens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egonia sinensis A.DC.
|
科屬分類 |
秋海棠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