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xiang rou |
英文名 | Elephant as food |
藥材基原 | 為象科動物亞洲象的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亞洲象,身體頭龐大,體高可達(dá)2.5m,重可達(dá)5-6t。頭長大,前額凹,頸短。耳較大,似蒲扇,向后遮蓋頸部兩側(cè),眼睛小。鼻吻呈圓筒形,突出甚長,舒展伸縮自如,可垂至地面,下面較細(xì),末端為筒形,突出甚長,舒展伸縮自如,可垂到地面,下面較細(xì),末端為鼻孔,杯口狀,前緣有一指狀突起,是持握器管。雄象上頜門齒突出口外,略向上翹,長達(dá)1.5-1.8m,全齒呈圓錐體狀,每對象牙重約20kg。四肢粗壯,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細(xì)。全身灰色或棕灰色,皮厚,皺褐多,稀疏地散生著粗毛。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亞洲南部各國,我國僅云南南部及西南部有分布,數(shù)量不多。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濕度較高的熱帶、亞熱帶或其復(fù)合類型的溝谷,山坡及稀樹地帶。具群居性,性喜水,早晨及夜晚覓食,愛吃野芭蕉蘆類、棕葉蘆、董棕、各種竹類。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主要含蛋白質(zhì)外,尚有脂肪、碳水化物(如糖原)、有機(jī)酸、非蛋白性含氮物質(zhì)(如肌酸(creatine)和無機(jī)鹽等。脂肪組織的三甘油脂含棕桐酸(palmitic acid)極高。蛋白質(zhì)主力肌球蛋白(myosin)、肌動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tropomyoglobin)、 肌動球蛋白(actomyosin)、清蛋白(albumin)、肌紅蛋白(myoglobin)、血紅蛋白(hemoglobin)。其所含維生素比一般溫帶動物的肉豐富得多。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淡;性平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
功效 | 解毒療瘡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 |
主治 | 禿瘡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燒灰研末調(diào)涂。 |
用藥禁忌 | 《開寶本草》:“不堪啖。多食令人體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開寶本草》:主禿瘡,作灰和油涂之。 2.《本經(jīng)逢原》:象油,能去垢滌痰。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Carnis Elephat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lephas maximus Linnaeus |
科屬分類 | 象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