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買買劉才、野芝麻、麻紐塞、扭索麻。
|
漢語拼音 |
huo suo ma
|
英文名 |
Root of Tortedfruit Screwtree
|
藥材基原 |
為梧桐科植物火索麻。
|
動植物形態(tài) |
火索麻 灌木,高達(dá)2m。小枝被星狀茸毛。葉互生,葉柄長8-25mm,被柔毛;托葉條形,長7-10mm,早落;葉片卵形,長10-12cm,寬7-9cm,先端短漸尖并常具小裂片,基部圓形或斜心形,邊緣具鋸齒,上面被星狀短柔毛,下面密被星狀短柔毛;基生脈5條。聚傘花序腋生,常2-3個簇生,長達(dá)2cm;小苞片鉆形,長7mm;花紅色或紫紅色,直徑3.5-4cm;萼長17mm,通常4-5淺裂,裂片三角形且排成二唇狀;花瓣5,不等大,前面2枚較大,長12-15mm,斜鐮刀形;雄蕊10,退化雄蕊5,與花絲等長;于房略具乳頭狀突起,授粉后螺旋狀扭曲。蒴果圓柱狀,螺旋狀扭曲,成熟時黑色,長5cm,寬7-9mm,先端稅尖,并具長喙,初被星狀柔毛,后逐漸脫落。種子細(xì)小,直徑小于2mm。花期4-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海南、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00-580m的草坡和丘陵或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根含葫蘆苦素(cucurbitacin)B,異葫蘆苦素(isocucurbitacin)B;根、根莖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白樺脂酸(betulic aic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胡蘿卜甙(daucosterol),3β,27-二乙酰氧基-羽扇豆-20(29)-烯-28-酸甲酯[3β,27-diacetoxy-lup-20-(29)-en-28-oic acid methyl ester]。果實含a-香樹脂醇(a-amyrin),β-香樹脂醇(β-amyrin),羽扇豆醇(lupeol),無羈萜(friedelin)及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葉含三十四烷酸三十四烷酸酯(tetratriacontamyl-tetratriacontanoate);鹚髀檫含薯蕷皂甙元(diosgenin)及1,4-二氫-4-氧代-2-喹啉已酸(1,4-dihydro-4-oxo-2-quinolinehexanoic acid,malalyami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苦;平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
|
功效 |
理氣止痛
|
功效分類 |
行氣藥;止痛藥
|
主治 |
慢性胃炎;胃潰瘍;腸梗阻;腸炎腹瀉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行氣止痛,治慢性胃炎,胃潰瘍。
|
考證 |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Helicteres isora L.
|
科屬分類 |
梧桐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