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孤奴、納葛窳。 |
漢語拼音 | zuo mu pi |
英文名 | bark of Japanese Xylosma |
藥材基原 | 為大風子科植物柞木的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柞木 常綠灌木或小喬大,高2-10m。枝干常疏生長刺,尤以小枝為多。葉革質(zhì),互生,具柄,長3-10mm;葉片廣卵形、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3-8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兩面無毛,邊緣有鋸齒;側(cè)脈4-6對;ù菩郛愔辏偁罨ㄐ蛞干,長1-2cm,有柔毛;萼片4-6,卵圓形;無花瓣;雄花有多數(shù)雄蕊,花盤由多數(shù)腺體組成,位于雄蕊外圍;雌花花盤圓盤狀,邊緣略成淺波狀,子房1室,有2側(cè)膜胎座;花柱短,柱頭2淺裂。漿果球形,直徑3-4mm,成熟時黑色,先端有宿存花柱。種子2(-3)顆;ㄆ谙募尽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秦嶺以南和長江以南各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平原、丘陵地、地落附近或山麓疏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剝?nèi)淦,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酸;性微寒 |
歸經(jīng) | 肝;脾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濕;催產(chǎn)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濕熱黃疸;痢疾;瘰疬;梅瘡潰爛;鼠瘺;難產(chǎn);死胎不下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或研末。 |
用藥禁忌 | 孕婦忌服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鼠瘺:柞木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外臺》)②治鼠咬傷:柞木皮二錢,當歸三分,川芎三分,金銀花一錢,大黃五分,甘草一分。水煎服。(《救急選方》柞木皮湯)。③治梅瘡皮膚潰爛:柞木皮、土茯苓各三錢,銀花、荊芥、地黃、芍藥、防風各二錢,牛膝、木瓜、黃柏各一錢。上十味,F(xiàn)U咀,以水五合,煮取二合半,去滓,溫服。(《霉癘新書》)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遣》:治黃疸病,燒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2.《綱目》:治鼠瘺,難產(chǎn),催生,利竅。 3.《本草求原》:平肝降火,益陰,墮胎,破塊。 4.《分類草藥性》:治酒毒下血。 5.《本草經(jīng)疏》:柞木皮,主黃疸病者,蓋黃疸因濕熱郁于腸胃而發(fā),此藥苦能燥濕,微寒能除熱,兼得下走利竅之性,則濕熱皆從小便出而黃自退矣。今世又以為治難產(chǎn)催生之要藥,亦取其下達、利竅之性耳。同魚膘、人參、千里馬、百草霜、牛膝、白芷、當歸、益母草為催生之藥。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本草圖經(jīng)》:柞木,木高一、二丈,葉細于櫟,枝干多刺,文理堅實而黑。 2.《綱目》:柞木處處山中有之。高者丈余,葉小而有細齒,光滑而韌,其木及葉丫皆有針刺,經(jīng)冬不雕,五月開碎白花,不結(jié)子,其木心理皆白色。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Xylosma congestum (Lour.) Merr.[Croton congestum Lour.;X.japonicum (Walp.) A.Gray;X.racemosum (Sieb.et Zucc.) Miq.] |
科屬分類 | 大風子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