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大葉杜仲 |
漢語拼音 | tong p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獼猴桃科植物尼泊爾水東哥的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尼泊爾水東哥 喬木,高4-20m。小枝粗壯,被細小爪甲狀鱗片并疏生褐色短柔毛。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1.5-4.5cm,具棕褐色鉆形鱗片和短柔毛;葉片薄革質,狹長圓形,長18-35cm,寬7-13cm,先端漸尖至突尖,基部圓或鈍,邊緣具細小銳鋸齒,上面無毛,下面被薄層淡褐色或銹色糠批狀絨毛,中、側脈上疏生爪甲狀鱗片,側脈平行,35-46對。圓錐花序生新枝上部葉腋,長12-38cm,具鱗片和短柔毛;總花梗長5-16cm,花梗長1-2cm,密被褐色短柔毛,果期則大部分脫落;萼片5,卵圓形,長4-6mm;花瓣5,淡紫紅色,近圓形,長7-8mm,先端反卷,基部合生;雄蕊多數,花藥孔裂;子房圓球形,被褐色短細絨毛,花柱4-5,中部以下合生。漿果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1.2cm,綠色或淡黃色,具5棱,花柱和萼片宿存;、果期7-1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50-1000m的山地林中或林邊路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微辛;涼 |
歸經 | |
功效 | 散瘀消腫;止血;解毒 |
功效分類 | 散瘀消腫藥;止血藥;解毒藥 |
主治 | 跌打損傷;骨折;創(chuàng)傷出血;癰腫;慢性骨髓炎;尿淋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aurauianapaulensisDC.[S.lantsangensisHu] |
科屬分類 | 獼猴桃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