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teng du zho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衛(wèi)矛科植物刺果衛(wèi)矛的藤、莖皮及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刺果衛(wèi)矛 藤狀灌木,植株高3-7m。小枝近圓柱形,密被細小瘤狀皮孔。單葉對生;葉柄長1-2cm,粗壯;葉片近革質,長圓狀橢圓形、狹長圓形或稀為寬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8-13cm,寬3-6cm,先端漸尖至稍漸尖,邊緣具疏淺鋸齒,基部楔形至寬楔形。聚傘花序腋生或莖生,二至三回分枝,有花5至多朵,花黃綠色,直徑約8mm,多為4數(shù);雄蕊具明顯花絲。蒴果圓球狀,直徑約1.2cm,棕褐而帶紅色,密生棕紅色軟刺。種子棕紅色,有橙黃色假種皮;ㄆ5-6月,果期9-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陰濕叢林、山谷、溪邊或多巖石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后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或將莖剝皮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苦;微溫 |
歸經 | 肝;腎經 |
功效 |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調經;止血 |
功效分類 | 祛風除濕藥;活血止痛藥;調經藥;止血藥 |
主治 | 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骨折;月經不調;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uonymus acanthocarpus Franch. |
科屬分類 | 衛(wèi)矛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