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da bai du jua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杜鵑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鵑的根、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大白花杜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dá)1-8m。小枝粗壯,無毛,幼枝綠色,初被白粉。葉簇生于枝頂;葉柄長1.5-3cm,粗壯,上面近平坦,具槽;葉片厚革質(zhì),長圓形或矩圓狀橢圓形,長5-15cm,寬3-5cm,先端鈍或圓形,具短凸尖,基部楔形或鈍,有時圓形或近心形:葉面光澤、側(cè)脈12-16對,纖細(xì),有密網(wǎng)紋,兩面微"隆起。傘房狀花序頂生,有花8-10朵,總花序軸長約3cm,疏生腺體;花萼小,杯狀,6-7裂,邊緣疏生腺毛;花冠漏斗狀鐘形,長3-5m,白色或帶薔薇色,有時有淡綠色或粉紅色斑點,里面基部有毛,裂片6-8,近圓形,先端有微缺;雄蕊,12-16,不等長,花絲基部有微毛;雌蕊長4-4.5cm,子房圓柱形10室,密生腺體,花柱綠色,被白色或淡黃色腺體。蒴果長圓柱形,長4cm;ㄆ4-7月,果期10-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西藏。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000-)2000-3600m的林下或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挖根,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葉全年均可采收。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中含2種有毒成分,大白花毒素Ⅰ和Ⅱ,即木藜蘆毒素Ⅳ和Ⅰ(grayanotoxin Ⅳ and Ⅰ)。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從大白花杜鵑中分離得到大白花毒素Ⅰ和大白花毒素Ⅱ,大白花毒素Ⅱ以1-100μg/kg給予大鼠有明顯降壓作用,作用快而短,給藥后1-2分鐘血壓降到最低值,一般15分鐘后恢復(fù)正常。大白花毒素Ⅱ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1.05mg/kg。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利濕熱;活血止痛
|
功效分類 |
清利濕熱藥;活血止痛藥
|
主治 |
白濁;帶下;風(fēng)濕疼痛;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Rhndodendron decorum Franch.R.franchetianum Levl.;R.spooneri Hemsl. Et Wils.; R. Giraudiasii levl.
|
科屬分類 |
杜鵑花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