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四川中醫(yī)1989,7(7):16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柴胡8g,黃芩8g,大黃8g,粉葛12g,薄荷9g,淡竹葉9g,銀花10g,連翹10g,七葉一枝花10g,板藍(lán)根10g,知母10g,石膏18g。 |
加減 | 咳喘者加前胡、杏仁、桑白皮;食滯者加焦三仙;抽搐者加羚羊角、鉤藤。 |
功效 | |
主治 | 小兒外感高熱癥。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水煎,微溫頓服。另取100%濃縮液10ml壯熱時(shí)滴鼻,侯大熱退即停。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小兒外感高熱癥120例中,男69例,女51例;年齡最小2個(gè)月,最大15歲。結(jié)果:痊愈率為73.3%,顯效率為16.6%,有效率為7.5%,無(wú)效率為2.5%;總有效率為97.4%。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