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外科正宗1617年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當(dāng)歸6g,白術(shù)4.5g,黃芪4.5g,人參4.5g,白芍3g,茯苓3g,陳皮3g,附子3g,木香1.5g,甘草(炙)1.5g,川芎3g,山甲(炒)2.4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癰疽瘡瘍?nèi)站茫瑲庋獌商,寒邪凝滯,不腫不痛,不能腐潰,身涼,舌淡,脈細(xì)。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煨姜3片,大棗2枚,用水400ml,煎至320ml,空腹時(shí)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重癥腦疽、發(fā)背:應(yīng)用本方加減:黨參30g,生黃芪30g,茯苓12g,白術(shù)12g,當(dāng)歸12g,赤芍12g,川芎10g,附子10g,木香10g,甲片10g,陳皮6g,甘草6g。日1劑水煎服。治療重癥腦疽、發(fā)背85例,男43例,女42例;年齡最小29歲,最大78歲。腦疽43例,發(fā)背42例。結(jié)果:治愈(瘡口愈合,全身癥狀消失)80例,占94.12%;好轉(zhuǎn)(瘡口未完全愈合,全身癥狀基本消退)4例,占4.7%;死亡l例,占1.18%;總有效率為98.82%。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