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四川中醫(yī)1992,(12):26 |
劑型 | 丸劑 |
藥物組成 | 神曲60g,山楂60g,葛根60g,茯苓35g,黨參35g,黃芪35g,萊菔子12g,甘草12g,山藥20g,地龍20g,僵蠶20g,生南星20g,陳皮10g,法半夏10g,蜈蚣15條,全蝎14g,紫河車45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癲癇。 |
制備方法 | 諸藥焙干,研末煉蜜為丸,每丸1g。 |
用法用量 | 每次4-8g,日3次服,6個月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癲癇41例中,男25例,女16例。另設(shè)對照組35例,服苯妥英鈉0.1g,安定5mg,每日3次。兩組在年齡、病因及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療效標準:發(fā)作頻率減少75%以上者或基本被控制者為顯效;減少33-75%者為有效;減少在33%以下者為無效。結(jié)果:顯效占5l.22%;有效占39.02%;無效占9.76%。與對照組療效比較,兩組間有極顯著差異。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