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蟲、沙谷牛、沙牛、蟻獅、金沙牛、地拱、沙貓 |
漢語拼音 | di gu niu |
英文名 | antlion |
藥材基原 | 為蟻蛉科動(dòng)物黃足蟻蛉的幼蟲。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黃足蟻蛉,體長32mm,翅展73mm。身體瘦長,似晴蜓。頭寬于前胸,兩復(fù)眼褐色,頭黑色,口器黃色,觸角棒狀黑色,柄節(jié)黃色。前胸黃色,背面有兩條寬的褐色縱帶,前胸有黃色長毛。中后胸黑色,明顯大于前胸。足黃色,并有黃色長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質(zhì)柔弱。前后翅形狀大小和翅脈相似,翅脈黃色。腹部暗褐色。幼蟲形似蜘蛛,體長6-18mm,土黃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紋,身上有散生和叢生的黑褐色硬毛,頭部有1對鉗狀的顎,無翅,胸足3對,腹部較大。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南及臺(tái)灣、四川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蟲生活于草叢中多于黃昏時(shí)飛行,幼蟲居于干燥砂地土中營漏斗狀穴,潛伏穴底,待小昆蟲墮入,即捕食。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春、秋季捕捉,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蟲體呈圭黃色及污褐色,多為半透明的軀殼,內(nèi)臟部分極少,體上有黑褐色的花紋。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咸;性平;有毒 |
歸經(jīng) | 膀胱經(jīng) |
功效 | 通淋;截瘧;軟堅(jiān)消癥;拔毒去腐 |
功效分類 | 滲濕利尿藥;解毒藥 |
主治 | 砂淋;瘧疾;瘧母;腹腔癥塊;瘰疬結(jié)核;陰疽久潰不倒斂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1.5-5g(或3-10只)。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爛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竅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湯下。 3.《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退瘡管。 4.《陸川本草》:治小兒風(fēng)痰,痙攣,砂淋,敷疔瘡。 5.《四川中藥志》:治癥塊,瘧母,大便閉結(jié)不通,退竹木刺及鐵沙入肉。 |
考證 | 1.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2.《本草拾遺》:砂挼子,有毒,殺飛禽走獸,合射罔用之。生砂石中,作旋孔,有蟲子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一名倒行狗子。性好睡,亦呼為睡蟲。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agenomyia Micans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 |
科屬分類 | 蟻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