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Juan bai
|
蒙藥名 | 瑪塔日音-浩木斯-烏布斯
|
別名 | 敖-楚斯仁德日木,巴拉巴拉克巴,莫勒黑音-阿拉嘎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卷柏科植物卷柏及墊狀卷柏的全草。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卷柏 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ing
多年生草本,高5~15cm。主莖短,直立,下著須根。側(cè)枝叢生,直立,干后拳卷,密被覆瓦狀葉,各校扇狀分枝到二至三回羽狀分枝。葉小,異型,交互排列;側(cè)葉披針狀鉆形,長約3mm,基部龍骨狀,先端有長芒,近軸的一邊全緣,寬膜質(zhì),遠軸的一邊膜質(zhì)緣極狹,有微鋸齒;中葉兩行,卵圓狀披針形,長2mm,先端有長芒,斜向,左右兩側(cè)不等,邊緣有微鋸齒,中脈在葉上面下陷。孢子囊穗單生于枝頂,四棱形;孢子葉卵狀三角形,先端有長芒,邊緣有寬的膜質(zhì);孢子囊圓際形,大小孢子的排列不規(guī)則。
生于巖石上。分布于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陜西、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2.墊狀卷柏 Selaginella pulwinata(Hook.et Grev.)Mixim.
外形與上種相似,根散生。莖自基部分枝,叢生。中葉先端直向,形成2平行線,葉緣厚,全緣。
分布于河北、河南、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喜光,具很強的抗旱能力,多生于向陽的山坡巖石上,或干旱的巖石縫中。在溫度20℃左右潮濕的地方生長正常。
栽培技術(shù) 分莖繁殖,有些種類可用葉片繁殖及孢子繁殖。分莖繁殖是將匍匐莖切成3~6cm長的莖段,放在細砂土上,每日澆水3~4次,保持濕潤,即可成活。有些種類可將小葉片插到泥土中,澆水保濕,就能生根發(fā)出新葉。一些直立莖的種類可用孢子繁殖,選取葉腋中長有成熟孢子囊的莖段,自枝頂切下1.5cm,置于排水良好的潔凈土壤表面,土壤常用1份泥土加5份細沙混合而成,在莖段切口上灑些過篩的細土,保持切口的濕度,用玻璃加蓋,防止失水,常保持潮濕,置于20℃左右溫度條件下,約9個月后就能長出新株。
|
采收加工 | 春、秋季均可采收,但以春季采者色綠質(zhì)嫩為佳。采后剪去須根,酌留少許根莖,去凈泥土,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全體緊縮如拳形,基部的須根大多已剪除,或剪短,僅留須根殘基,或簇生眾多棕色至棕黑色須根,長短不一,長者可達10cm。枝叢生,扁而有分枝,綠色或棕黃色,向內(nèi)卷曲,枝上密生鱗片狀小葉,葉片卵形,長1.5~2.5mm,寬約lmm,先端銳尖,有淺綠色至淺棕色長芒,葉緣膜質(zhì),有不整齊的細鋸齒,中葉斜列。質(zhì)脆,易折斷。無臭,味淡。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圓形或橢圓形,外壁邊緣厚。其內(nèi)為厚壁細胞層,占莖橫切面的極大部分,近背、腹兩側(cè)各有1葉跡維管束;厚壁細胞含有紅棕色物質(zhì)。向內(nèi)薄壁細胞排列疏松,內(nèi)含油滴。內(nèi)皮層不明顯。維管束周韌型,3個并列,中央1個較大,呈新月形。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相似,狹長形,垂周壁近平直或略彎曲,平周壁光滑,氣孔附近表皮細胞近等徑形。氣孔不定式,分布于上下表皮沿中脈附近,上表皮分布較少。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50m1,回流lh,濾過。濾液回收溶劑至干。加無水乙醇2ml使溶。再加濃鹽酸0.5m1,加熱5min,顯紅色。(檢查黃酮)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辛,性平。
|
功效 | 利尿,止血,清血熱,殺蟲。
|
主治 | 主治尿閉,月經(jīng)不調(diào),鼻衄,創(chuàng)傷出血,產(chǎn)褥熱,陰蟲病。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1.5~3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衛(wèi)生部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中國民族藥志(第一卷).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4.361
藥理
(1)毛金軍.等.佳木斯醫(yī)學院學報,1988,11(3):194
(2)Ciaceri G,et a1.1972,77:96754n
(3)常敏毅.抗癌本草.長沙: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7.174
(4)中國人民解放軍175醫(yī)院.新醫(yī)藥資料(江西藥科學校)1970,(3):35
(5)青海省藥品檢驗所,等.中國藏藥(第一卷).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96.144
|
蒙藥名出處 | 《無誤蒙藥鑒》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